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方华:唯有柔软,才有教育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7-12

方华:唯有柔软,才有教育

  方华,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现供职于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任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长。

  “‘心’在哪里,‘路’就在哪里。”离开江西上饶到上海崇明区教育学院就职时, 方华再一次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这句话。从江西到上海,是教育之路的转折,也是一次 全新之路的启程。

  回望弋阳县,方华心中带着满满的骄傲,一个山区小县,如今已成为江西的一张教育名片。而上海,则将是方华从区域到全国的教育理念孵化地。在这里,在他 的推动下,全国教育局长联盟正式成立,吸引了全国上百个区域加入,而联盟办事处就坐 落在上海。

  方华希望未来,区域教育发展可以作为他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辐射更多区域。

  01

  以专业思维推动区域教育

  2013 年,方华走马上任弋阳县教体局局长之时, 弋阳教育的现状让他感到任重道远。

  家长对教育并不信任,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前 100 名学生,有 60% 跑到外县就读,家校关系极为紧张,极不正常,社会 喜欢用“责任制”来划分教育的责任,似乎是“铁路 警察各管一段”,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责任都是学校 的,而家长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让方华感到特别揪心的是: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是家长、社会, 思维方式都是非专业化的,都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譬如说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讲、学生听,不管老师讲得好不好都必须听。

  社会评价教育好不好,就是弋阳一中高考考上了多少学生。

  教体局对学校的管理更是纯行政的一套办法,分配资源、下指标、考核等等, 很少有人用专业思维的方式去管理。

  校长办学也不用专业思维,有很多校长ZD的愿望就是学校里不出事, 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跑教体局找领导汇报工作上,学校办学缺乏主体性。

  方华认为,办教育没有专业思维,教育会走进死胡同。

  现在有很多老师常感叹:“我为什么管不住我 的学生?”“我教的班考试成绩为什么不好?”老师的思维还停留在这个层面,没有领悟到教育真正的内涵。

  那些所谓的‘乖学生’‘好学生’,不是被老师管住的,而是他们的需求和爱好与老师的要求合拍了, 同向同力同步了,学生和老师成了朋友。所以,教师 一定要跳出‘管’的思维方式,校长、教育局长也应如此。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方华集中全县师生的集体智 慧,制定了全县教育工作的三大目标,即:“让弋阳的教育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让弋阳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 良好的教育,让弋阳的教育成为弋阳人的骄傲。”

  全县的教育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很快就凝聚成力量,各项工作焕然一新。

  管理新举措理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专业思维理念在弋阳县教育行政管 理中的运用给弋阳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规范” 入手,方华大胆改革不适合新形势的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思维。譬如对于有偿家教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 题,弋阳县则是规范管理,重拳出击。

  方华说:“我们加大了整治违规补课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以正教风。”

  弋阳县教体局以全新的思维改革一系列落后的管理办法。教师培训是近年来弋阳县着力推进的一项奠基工程。

  为了整合资源,改变职能, 弋阳县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统一管理全县教师培训 工作,人事股、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分工合作,以体制创新解决多头管理、互相扯皮的问题。

  方华敢于放权,特别是对资源分配等容易暗箱操作的地方实现阳光操作。弋阳县还狠抓了规范城区招生管理,出台 了实现发展性评估等一系列措施,每一项工作在总结 经验的基础上求创新出新招。

  教育教学的管理是整个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弋阳县创新教学管理督查模式, 变“我查你”为“我帮你”,督查实效性显著提高。

  02

  以“合伙人制”突破家校合作

  “行政推动、民间组织、问题研究、搭建平台、 服务教育”,是弋阳县教体局为了解决组织框架内的单一模式而开通的绿色通道。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与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往往只有行政渠道。所有的信息交流都要通过窄小的巷口一一少数行政管 理者,这样信息不仅流动慢且会加大少数人的工作量,长此以往还会出现信息堵塞和信息过滤,不能让信息均匀得以发布,影响应有的效率。

  于是,方华在弋阳县教体局时,分别成立了“家校合作委员 会、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班主任协会、心理学 协会、名师工作室”五个民间组织。

  “学校与家长在小孩教育方面如同一家股份公司,家长是公司董事长、终身持股人;学校是公司 CE0、阶段持股人,他们是合伙人。”这就是我们对家校关系的定位。只有合伙人式的关系,才会有你我同心同力同向的合作。

  “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把家长会开到孩子父母的打工地去”“农闲时,请家长来校;农忙时, 教师走进村”“百名教师走千家、千名家长访学校”

  “年初岁末家校互访”等形式的家校合作解决了留守儿童家长不在家的难题。

  家长大课堂、家庭生活技能大展示、家长志愿者、家长参加学校监考、 值日、管理食堂、路队维护、家长安全员等方式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让家长融入学校,了解学校,认识学校到现在的认同学校工作。

  开设家庭教育讲坛、心理健康指导、家庭亲子阅读、 化解父子母女关系、评选最美育人家庭等方面帮助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家长教育孩子不再孤独、 不再害怕、不再盲从也不再责怪。

  弋阳县家校合作 委员会依靠行政的支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形成了相互帮助、互相体谅、共同面对困难、 寻找方法的合伙人式的新型家校关系。

  03

  以“读书联盟”构建书香氛围

  教育梦·读书联盟是弋阳县教育系统另一个民间组织。不读书的老师如何教学生读书,不爱读书的老师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规定每个老师一个月读一本书,这样每位教一年就可以读十二本书。”

  “每位教师给他多少购书款,拿购书发票来单位报。”

  “全县教师共读一本书,然后开展征文和演讲 比赛。”

  诸如此类的建议,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能推动老师的阅读,但这些都是外部作用,老师他自己愿意吗?

  如果老师不愿意,这样的阅读有效吗?怎样让老师喜欢阅读?

  带着这样的思考,方华把一些愿意读书的老师聚在一起,让他们交流读书体会、分享读书心得、展示读书成果……

  从开始不足百人的小联盟,发展到后来近八百人的大联盟。龟峰读书联盟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读书论坛。

  龟峰读书联盟成立不到两年时间读书联盟成员就 汇编诗、词、文章集十余本,其中有个人诗集一本、 词集一本、诗词集一本、教育随笔和教育故事四本。在省级及以上专业报刊上发表教育文章近百篇。

  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读书带动了学生的读书热情,通过学生 读书点燃了家长阅读的激情,家长的读书体会经常与联盟成员分享。

  龟峰读书联盟还在弋阳开展“家庭亲 子阅读”“读书周和读书月活动”“评选最美育人家 庭”“叠山书院论坛一一我的读书故事”等活动,有 效地激发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阅读热情。

  04

  写在最后,教育侧身

  2018 年,方华写下这样一篇文章《给教育侧个身》,而他自己,也从教育管理者摇身一变,成 为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的一位教科研人员。

  这段 时间,他开始系统梳理做教育近三十年来沉淀下来 的思路。从 2018 年到 2019 年,关于家校合作、 课堂组织、学校管理、区域教育改革等方面,方华贡献了近百篇相关文章。

  2018 年 12 月,由 21 世 纪教育研究院主办、方华任联盟秘书长的全国教育局长联盟在深圳正式成立。

  “成立‘全国教育局长 研究联盟’的目的就是要让地方教育践行者抱成一 团,长本事、长能力、长智慧,提升专业的能力、 行政的能力。专业能力和行政能力不是割裂的,只 有用专业精神立足本职,才能管理好区域的教育。”

  采访结束,方华说,教育,需要教育人心持更 多的柔软。教育需要管理,没有管理教育可能会寸 步难行;但教育不是管理,因为管理只是教育的“拐杖”,“拐杖”始终替代不了脚,就像管理永远替 代不了教育一样。

  任何管理都是柔软的,柔软的东西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支撑,就像一根藤,必须附在树干上。我们也要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校长、 教师、学生都是人,所以我们要明白校长需要什么、 学生需要什么、家长需要什么。

  现在很多教师上课上得憋气,校长管理不好学校,不是他们的观念有 问题,也不是他们的知识贮存得不够、教学水平不高,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思维方式单一 化。

  教育一定要抓住‘人’这个关键环节,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同时关心教师,为教师专业成长做好服务”。

  本刊专访

  Q1

  本刊记者:您曾说过,学校的美,在于“放”而不 “乱”。这具体如何理解呢?

  方华:首先我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群体教育,需要在一个特定组织的条件下展开。学校教育,无论是公共教育,还是群体教育,回归教育本源,还是每一个人的教育。

  而人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多元化、多价值的教育发展, 我们在学校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了规范、 要求、文明、次序、评价等等。这些是我们学校必不可少 的。但是由于这些内容目的性过于强烈,要求过于规范, 往往就出现了用管理替代教育,为了管理、为了次序,失去了教育,甚至放弃、淡化教育。所以经常会看到有一些 学校为了追求学校管理和学校的次序,而往往牺牲了教育 的成分。

  所以我们说“放”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 给老师、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可能,给我们带 来更多的创设性的生存空间和机会。我们需要对教育持有 开放的态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不能说打着这个 旗号,让学校没有次序,没有规定,没有要求。

  Q2

  本刊记者:您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您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中,您是否见证过最美的课堂?

  方华:好的课堂应该具备几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师生共同创设的,不是老师要求的,学生不是被动 的,也不是单一学生的需求。

  第二个要素必须是师生共同成长的。

  第三,好课堂,是会聚焦的。比如说语文文言文 课,那么我可能就聚焦文言文的这一部分内容来进行共同 成长。

  第四,好课堂,肯定是有效的。在课堂范围内是有效地来完成我们指定的学生成长和学科素养的。

  第五,我 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喜欢的,让学生有记忆的。

  但是好课堂如果用我们的评价工具来量化评价,或许可能 从技术层面认为这是好课堂。但这样的课堂会失去它的灵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基础差异,学科差异,同学科 知识点差异等,课堂形式就没办法量化与统一。所以好的课堂并不是完美的课堂,更不是完整的课堂。

  在我的学生生涯、教学生涯、教研工作、教学管理过程中,都见过很多好课堂,当然好课堂并不表示它是完美课堂,只是说这个课堂能够让师生共同成长。

  Q3

  本刊记者:您作为全国教育局长联盟秘书长,联盟 将有哪些举措来推动理事区域的共同发展?目前是否有 帮扶协助的区域案例呢?

  方华:现在我们成立了地方教育研究中心和全国教 育局长联盟这样一个研究组织,或者说研究团体。目的就 是通过帮助研究教育局长来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地方教育研究中心。我们现在对区 域教育研究本着两个想法,一是我们先研究现有的区域教育。

  比如说对现有的某些区域做教育诊断以及分析,并对 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建议,策略和思考。随后我们会跟踪区 域教育后期的发展,根据这样的实践、研究,观察它发生 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果。

  第二个想法,我们也可以 通过我们的实践去帮助影响某个区域教育。这个实践过程 中我们去研究它成功与不成功的地方,同时,把这个区域 转化为我们的研究成果,再去推动其他区域的教育实践。

  通过这两种方式形成区域样本,面向全国进行推广,为需要发展的地方寻求可以参照、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具有样板性的、示范性的区域教育。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列入 到我们的试点,我们正在制订相关标准。

  本刊记者 | 王黎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