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脱离贫穷?就要先脱离“中国式穷人思维”,学会适度消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中国仍然有很多人过着“贫穷的生活”,其实家里情况不算十分差,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总觉得多花一点钱就是奢侈浪费。因为这样,很多生活必须开支被压缩了,日子越过越穷。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想要脱离贫穷,就要先脱离“中国式穷人思维”。
在节省和奢侈浪费之间还存在着适度消费,什么是适度消费?并不是说要大手大脚的花钱,而是该花钱的时候就要花钱,不要因为惯有的思维模式不愿意去花负担生活开支的钱。“中国式穷人思维”总是在花钱时第一时间就想着节省,但有时,节省反而会让日子“越过越穷”。
1
中国人曾经很穷。
墙上挂着一条咸鱼,一家人围着一盘咸菜扒拉着白饭。
低头吃一口饭,抬头看一眼鱼,就算是吃着肉了。
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亲要责骂他贪婪。
有白米饭就咸菜,墙上还有鱼,已然是十分不错了。
还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观音土。
更有人互换孩子杀了吃……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看天吃饭,不知道何时,天灾人祸就会忽然降临。
普罗大众既穷困,又要时刻准备着无妄之灾。
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几千年不变。
2
如今,中国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
罗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
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罗奶奶赶紧又吃了……
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
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罗奶奶。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
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
只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
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很多中国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
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3
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
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山东烟台的孙大爷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段苦日子,“缺钱”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哪怕现在儿女成人,生活毫无压力,他依然觉得自己很穷困,也担心将来会再次遭遇穷困。
“苦日子过怕了”的他,一直很节俭。
为了节省水费,孙大爷洗菜的时候总是草草了事,如果看着干净,他甚至不洗。
加上他又特别喜欢吃凉拌菜。
因为经常吃没有洗净的菜,孙大爷感染了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种由进食为主要感染源的病毒肝炎疾病),差点因此而丧命。
最终住院费花了近七万元,才捡回一条命。
七万元,够孙大爷活两辈子的水费了。
“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
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却也总是和“节俭”的优良品质同在。
4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见了面,两人都很高兴,便攀谈起来。
美国老太太说:“真是开心啊。住了六十年的房子,今天终于把钱还完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也很开心。存了六十年的钱,终于可以买房子了。”
这是一个笑话,却很能说明问题。
这代表的是两种消费观念。
美国老太太代表的是典型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消费心态;而中国老太太崇尚的则是农耕文明勤俭的消费观念。
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迈入了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我们的消费心态需要随之改变。
深层次的道理不说。
国家、社会需要我们适度消费。有消费,有流通,经济才能发展。
我们自己也需要适度消费,生活才有情趣。
5
刚刚摆脱贫穷的我们很矛盾,容易走上两个极端。
一边是暴发户式的狂喜,极尽奢侈之能,毫无底线炫富。
一边是沉浸在贫困的惶恐中不能自拔,挣再多的钱也不敢花,存再多的钱也得不到安全感。
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适度消费。
能吃馒头的不必刻意吃糠咽菜,能吃鱼肉的不需天天白饭咸菜。
多吃新鲜水果对身体好,多穿新衣心情美。
买得起名牌的尽管买,但不用炫耀;买不起名牌的别逞强,也不用自卑。
勤俭自然是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
但是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光荣。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抠抠搜搜过日子,开开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节俭,坏了生活的兴致,不值得。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