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干部制度存在合不合理?班级里竞选班干部存在哪些问题?
在我国,从孩子入学开始,权力之争就已经初现端倪。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的班干部制度,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班干部制度名正言顺的存在于中国教育中 ,看似是方便了老师的管理,但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班干部制度是否在逐渐扼杀孩子的平等观念?
1.缺乏安全感受尊重的体验
每个班级都会有这三类学生的存在“差生”“中等生”和”“优等生”小小年纪就已经被划分出了等级。
“差生”得不到老师的喜爱,总有能被老师批评的地方,喜欢惹事,成绩总会拖全班后腿,被说成比不上“优等生”,长此以往下去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同学们对他们也缺乏相对应的尊重。
“优等生”虽然会受到老师的喜爱,在学生堆里也有很多人佩服他们,稳稳当当的在前几名,但是优等生们看到了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之后,心理也是会产生变化,会觉得这些同学都比不上自己,会有一种为我独尊的感觉,很难容忍其他对手获得“第一”
夹在“差生”和“优等生”之间的“中等生”是最没有安全感,表现平平,似乎不需要特殊的表扬,也没什么值得批评。在学生堆儿里没人佩服他们,但他们随和安静不惹事儿,所以也没人歧视欺负他们。至于成绩,也是在榜单中部“晃悠”,上下不出十名,不突出也不“拖后腿”,甚至稳稳的就是班级平均分。比上不足却比下有余,老师对这类孩子也是相对放心,不会太怎么关注,但是这些孩子内心里是很希望老师能和自己多聊聊的。
2.缺乏平等意识
班干部是由全班同学选出来,是要代表全班同学把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给学校领导,类似于班级发言人的角色,但是并没有协助老师管理同学的权利,是与其他同学平等的存在。
如果因为一些孩子成绩比别人高,长的也比别的孩子漂亮让老师喜欢,这些孩子就获得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机会,甚至是命令别人的权利,这是不被接受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被划分了等级,让孩子在缺乏平等意识中成长,只会让孩子与其他同学产生隔膜,缺乏交流,久而久之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3.过早面对权威
孩子进入了学校,被自然而然的划分了等级,在班级都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老师就是这个划分等级位置的权威。
在孩子的心里,老师是不可以被反驳的,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在孩子的价值观里,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观点,觉得对现有权威和秩序不满,难以表达或反抗,只能忍着。这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肯定会有相应的影响,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受,更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4.荣誉成为控制学生的工具
孩子们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到长大了的三条杠,这些都是老师给予的荣誉,如果孩子们不听话了、作业做得不够好、上课不认真听讲之类的,都可以成为老师不让某个孩子当班级干部的原因。
孩子们会想要一直维护这个荣誉,因为可以显摆给别人看,这就会有一种攀比心理存在,为了这个荣誉就得按老师的要求来做。
有媒体曾进行调查,在180名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其中,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
先天智力优秀的孩子,会在严格的班干部考核中获得大量的优势,但对于那些先天智力不那么优秀,或者发育较为迟缓、天性活泼爱动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会在这样的择优体系中受到不小的打击。
不管是否优秀,对于孩子来说,过于严厉的班干部选拔制度,不可否认的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平等观!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