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浙江的“双一流”大学有哪几所?入选“双一流”后有什么变化?

发布于:百学网 2017-09-21

浙江的“双一流”大学有哪几所?入选“双一流”后有什么变化?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浙江的“双一流”大学有哪几所?入浙江省的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都位列其中。这些学校还是很有名气的,那么入选“双一流”后有什么变化?以后大学教育的方向是什么?百学教育带你来看看!

  

浙江的“双一流”大学有哪几所?入选“双一流”后有什么变化?

 

  浙江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21日公布,浙江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化学等1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浙大相关负责人21日告诉记者,浙大将坚定不移地增强战略定力,按照“三步走”的目标愿景,围绕“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办学定位,求是创新、追求卓越、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牢固树立一流目标、一流意识、一流标准,为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浙大方案、贡献浙大力量。

  所谓“三步走”建设目标,即到2020年,浙大内涵质量发展达到新的更高阶段,主要办学指标和总体排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一级学科规模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优胜劣汰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到2030年,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高峰学科数量全国高校领先,更多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前列水平。到2050年即本世纪中叶,浙大将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思想引领、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三者相互叠加的效应更加显著。

  浙大科研团队实现盾构关键系统国产化。

  浙大将从各方面积极落实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学科,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聚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峰学科建设”“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计划,推进学科板块和会聚型学科领域发展,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百人计划等,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团队,汇聚一批世界公认的学术大师和权威学者,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人才涌现的学科发展格局。

  培养一流人才,树立卓越教育品牌。将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塑造特色鲜明的全人教育模式,探索构建开环的教育体系,以本科教育为重点,显著提升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学习空间,培育一流的校风教风学风,构建国际化教育环境,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浙大学子对话诺奖大师。

  创造一流成果,打造顶尖创新高地。将卓越学术研究作为强校之路,面向世界前沿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文科研究基地,推进跨学科的科研联盟建设,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品质和声誉,培育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重大急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作出一流贡献,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将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作为兴校之源,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全方位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转移网络,全力服务浙江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紫金众创小镇”为重点打造一流的成果转化基地,开展高水平医联体建设试点,打造高端智库和高端继续教育品牌,以一流的服务贡献赢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和更大支持。

  在浙大柏林周上,观众争睹浙大出版社出版的《宋画全集》。

  优化一流布局,构建开放办学系统。以开放联动、共赢发展的理念确立全球格局,全方位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和创新网络,拓展全球战略伙伴,加强与顶尖大学深度合作,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国际联合学院建设,布局建设海外办学基地。以统筹协调、整体提升的理念优化多校区功能布局,推进紫金港校区西区、舟山校区和海宁国际校区建设,促进城市学院与工程师学院协同发展,建设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流大学办学系统。

  完善一流治理,激发师生创造活力。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着力深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提升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能力,激发基层组织活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奠基者和拓荒者,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美术学学科代表了中国艺术学科建设的高度,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领跑者,具有独特的学术脉络和精神品质,与人民同心、与历史同行,走出了一条影响深远的、且始终代表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国美之路”,体现了中国艺术创造的zui高成就,是中国艺术思想的重要发动机和中国艺术运动的主要策源地,在世界艺坛长期享有盛誉。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中国美术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以东方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为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针对西方学界长期形成的文化“他者”的视角,针对近代历史与今天全球境域中出现的西学强势与西方化倾向,美术学将着重从东方文化主体立场出发,脚踏火热的时代生活大地,重构中西文化资源多元会通的大格局,谋划当下东方艺术的自主构造。

  坚持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艺术根源思想和从时代沃土中重新出发的主体精神为根基,以一系列具有雄强的思想活力、多元的艺术创造、哲匠的育人理想、和静内美的精神品味、心手贯通的技艺传习的“国美模式”,构建艺术创造与教育的“中国方案”,形成“视觉艺术东方学”。东方学既是艺术主张又是教育宗旨,它试图在“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时代境遇中,重建技进乎道的艺术理想,以感同身受的感受力,启发心手贯通的创造力,重建一种东方艺术的伟大传承,即:“身心发动、情意直观”的发生方式,“道艺兼通、理事相应”的精神指标,以及“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传习之道。

  中国博大丰厚的画学、书学传统,是视觉艺术东方学研究的核心和引擎。中国美术学院近90年来始终以东方艺术精神引领中国美术教育。众多大师和艺术开拓者们铸造了美术学辉煌的创作成就、深邃的学术研究和独特的诗性精神,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为视觉艺术的东方学奠定了深厚的艺术与学术基础。在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美术学将持续地活化中国优秀传统和东方文化的根源思想,使其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通过广泛的研究创作和育人活动,构筑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美术学中国体系。

  宁波大学:

  在“双一流”的布局中,地方高校应该占据怎样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一直都承担着服务地方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双一流”战略也强调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是瞄准国际一流的科研水平。因此,在一些人看来,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之间的矛盾,在地方高校要表现得似乎更明显一些。对此,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也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

  在他看来,地方高校促进地方区域的发展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若干个层次,对于像宁波大学这样的地方高校来说,可以有一部分基础研究,但学校的重心必须聚焦于应用研究上,更多地关注地方需求,考虑成果的转化。

  “地方高校的科研,最关键之处还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沈满洪说,“锁在抽屉中的成果”怎样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双一流”的到来,对于地方高校履行自己的义务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事实上,即使是基础研究,也存在从现实问题的提出到科学问题的提炼的过程。”沈满洪说,大量的问题其实就是来源于现实的。“当前,我国依然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而言,这可以说是一个zui.好的时代,因为我们将直接面对大量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更加“接地气”的地方高校其实是有优势的,而“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会凸显这种优势。

  “只要我们更能脚踏实地面向现实问题,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沈满洪说。

  今年年初,高教界期盼已久的“双一流”战略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提到“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应该说,无论是否是“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都应该是所有高校工作的中心,但在“双一流”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否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呢?

  在人才培养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上,沈满洪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如果你培养出的校友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你就是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你培养出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家或政治家,你也是世界一流大学。总之,只要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就是一流大学。”

  那么,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定位应该在哪里呢?对于这一问题,沈满洪也和同事进行过多次探讨。“最终的结论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创新创业人才。”

  当然,在当今全社会都崇尚创新创业的大潮之下,这样的定位已经不能再被称为“特色”了。但在沈满洪看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是必须追求所谓的“特立独行”,关键在于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乃至历史文化相吻合。

  “从我们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区位优势来说,宁波一直都是创新创业的沃土,我们所在的宁波市,也是国内产生科学家、企业家最多的地区之一。”沈满洪说,在宁波大学,几乎每一栋楼都来自于“宁波帮”(由宁波地区企业家组成的商帮)的捐赠,每栋楼都是以“宁波帮”中某位企业家的名字来命名的。

  “‘宁波帮’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加之学校的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也和创新创业相对应,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非常好的优势条件。”沈满洪说。

  在他看来,大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者并不是分开孤立的,而是要把科学研究的结果贯穿到人才培养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学也才能“活”起来。“宁波处处都是创新,有太多的素材可以和学生分享,所有的学科在这一点上都是共通的。”

  当然,人才培养也要回应社会的需求,但这种回应不应该是简单地顺应社会。“我们不能哪个专业好找工作,就去培养哪个专业的人才,而是要考虑大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沈满洪说,高校要认识到,有些学科专业是具有市场竞争性的,比如计算机、工商管理等,有些专业则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如文史哲、数理化这样的基础学科。这些学科不可能依靠社会竞争获取资源,但没有基础性学科的支撑,其他学科很难有好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们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要满足社会整体的发展需要”。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