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学校管理,如何帮助老师们“在常识中工作”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6-16

学校管理,如何帮助老师们“在常识中工作”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见到很多有违常识的事情发生,甚至,有些事连最基本的通常认知都不能够满足。

  我见过一个城市搞垃圾分类,特别有意思。垃圾桶确实是分类的,旁边还站着一个大妈,负责看大家有没有把垃圾扔到正确的桶里。但是垃圾车来的时候,就把所有桶里的东西全部都扔到那个垃圾车里。后来,大妈也不管了。

  又比如,有人在机场买了一副耳机,打算在飞机上听。但他发现,耳机的包装怎么撕都撕不开,就问机场里的人,有没有刀子,借用一下。机场里的人说,这里是机场,已经过了安检了,我身上不可能有刀子。你看,在机场里卖的东西,竟然要用刀子才能打开。

  还比如,我们很多人每天开会,天天过PPT,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马丁·林斯特龙写了一本书,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叫作《常识工作法》,这本书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丧失常识的事情,什么是用常识来工作。

  1

  我们的工作为什么会丧失常识?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马丁·林斯特龙认为,出现这种状况

  最核心的原因是,人们在组织中忘记了自己是独立的人。

  你变成了一个组织的流程,变成了一个组织的螺丝钉,所以组织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但是你忘记了自己有独立的判断,忘记了自己需要为谁服务。你服务的对象不是客户、大众,而变成了KPI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组织的规则。所以规则、程序、KPI导致我们很多人每天做着这些丧失常识的工作,而不是用常识工作。

  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缺陷的组织生态。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我们过去用的电视遥控器上面有很多按键,其中有些键一辈子都不会去摁一次。其实,有一个换台键、调声键、开关键,最多再加一个静音键就够了,干嘛设置那么多按键呢?做遥控器的人说,遥控器上的这些按键不是因为客户的需要而存在的,而是为公司里的部门存在的。一个部门说,我们有一个潜在的功能是什么,需要开发;另一个部门也说,我们有一个功能是什么……这些部门需要存在感,就要去争夺遥控器上的资源。

  我们一定要反思,所做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为了完成它的使命,为客户服务。

  第三个原因是过度依赖技术。

  任何一个技术都会有一定的故障率,如果你真是遇到故障的那个人,就会觉得特别无助、倒霉。

  还有,当我们都依赖这些技术的时候,有一些不使用技术的人怎么办呢?比如手机,有些不带手机的人怎么办呢?像我爸这种人,他根本就不会用手机里的这些东西,到哪儿都举步维艰。

  当我们认为技术能够解决一切的时候,反而会带来很多有违常识的事情。

  第四个就是办公室政治。

  办公室政治会让很多人的工作变形,人一旦陷入办公室政治中,他是不会考虑常识的,而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安全。

  第五个原因是,与客户(服务对象)脱节,自己不做客户很久了。

  如果没有常识,会造成一个现象,我叫作“连续性被打破”。比如一个领导来你们家视察,访贫问苦看一下,你觉得挺好的。等领导走了以后,下边人来了,态度突然变得很不好。

  也有连续性做得好的案例。有一次,马丁·林斯特龙到一个酒店里办入住,当时已经很晚了。等他入住了以后,他发现,竟然有人在他的房间里放了一杯姜茶,告诉他感冒了要喝这个东西。谁知道他感冒了呢?只有前台接待他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前台的接待人员告诉客房服务的人,有位客人感冒了,希望你能够照顾他。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对很多服务不满意?因为服务人员的眼睛根本不在看你,而在看自己的领导、下级、平级的不同部门。如果一个人投入在把自己这份工作做好,他才能够观察到一个客户感冒了,并且通知这个酒店里的其他人。

  能否把服务做得更好,取决于你究竟是由外而内地寻找体验,还是由内而外地解决问题。如果想要对客户负责,应该更多地由外而内地看待你的产品,花些时间跟你的客户交流。

  2

  办公室政治怎么发生的?如何打破?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马丁·林斯特龙每次到一个公司,不光是做营销顾问,还需要理顺对方的内部架构。他发现,每家公司都会有一张组织结构图,但并不是真实的组织结构图,这个组织内到底谁说了算,谁跟谁是一派,哪一块的事好办,哪一块的事不好办,都有潜在的流程。

  面对这个问题,他通常向员工调查:

  ? 如果你在公司遇到了问题,你会去找谁?

  ? 创意会在哪里被扼杀——很多好主意到哪个地方就没有了?

  ? 组织里的哪五个人会真正给你的生活带来影响?

  对公司不同层级的人随机调查后,他就慢慢地发现真正的组织结构图和潜在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层级设置过多。

  每多一个层级会增加10%的工作量,层级设置过多的时候,大量的工作就不是在针对外部的客户,而是在针对内部的流程。

  第二个问题,如果城市地域分布过广的话,一定会失去沟通掌控性。

  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猜忌。对不认识的人、没见过面的人,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防卫、担心,从而产生办公室政治。

  问题还包括我们前面说过的表里不一的老板,以及员工队伍的同质化。如果总是用同一种方式招人,最后的结果就是人跟人都越来越像,办公室政治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多。

  还有一个问题是部门孤岛以及KPI。

  当部门出现孤岛,以及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KPI负责时,组织会把关注重点转向内部事务。越是聚焦内部事务,对自身的认识就越不客观,也更不明确。因为,有时候人们做的决定纯粹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大家不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按照立场来做事。在这种环境下,组织可以把一个完全非理性的决定假装成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办公室政治会演化出很多职场黑话。

  有话不直说,说得不明确,或者带着暗示。比如,有人表面上说“如果某某某支持,我也会支持”,背后的含义是“我缺乏勇气。我如果支持你,可能会失败,我不要失败;他如果支持,至少还有人陪着我一块儿失败”。

  那么,有什么去政治化的办法呢?

  第一招,叫作透明化。

  如果这个组织里的各种决策都是透明的,那就简单了。稻盛和夫就曾经讲,要想做成一家透明化的组织,就尽量不要有小范围的决策,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组织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二招,出现了问题要学会吸取教训。

  没有一个组织不会犯错,如果这个组织犯了错,要能够吸取教训,做出改变,而不是错了以后一错再错。

  第三招很实用,叫作篝火活动。

  原始人的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一定是晚上回到营地以后,围着篝火坐着的时候。人们坐在篝火旁边的时候,血压会下降,情绪会变得平静,整个人会变得柔和很多,到今天都是这样。

  今天在城市里,上哪儿点篝火呢?很简单,把灯光熄灭,然后点上蜡烛,大家坐在周围就好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看不清对方的脸,加上光影在晃动,这个人的标签、职位、职称等身份会逐渐地模糊。一旦回归到这种篝火谈话的场景,人们会看到真实的彼此,这样大家就更容易掏心窝子地讲话。

  3

  回归常识五步法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马丁·林斯特龙给出了回归常识五步法,它的核心是要回归到“人对人”的服务方式。因为,无论是商业还是政府服务,到最后其实是人对人的服务,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得理解别人的不容易。

  第一步叫作囚笼。

  有一个法则叫“鸡笼综合征”,把一只鸡装在一个笼子里,一个月之后打开这个鸡笼,这只鸡会怎么样?这只鸡不会轻举妄动,它会先试探,因为它不知道外头安全不安全,它觉得待在笼子里可能更安全,它习惯了待在笼子里的那个感觉。

  任何一个公司或者一个组织,首先得找到这些鸡笼,因为当你待在这个鸡笼里的时间长了,你就看不到这个鸡笼了,你会觉得这个流程很科学、很正常。

  打开这个鸡笼的办法是什么呢?

  马丁·林斯特龙让组织成员之间相互画像,通过画像,引发对对方这个人的关注,引发同理心。

  画完像以后,组织安排几十个人,给每个人发一个拍立得,然后大家拿着拍立得,在组织里到处转,看到哪个地方有违常识,就拍个照,把照片贴在一面墙上。大家把有违常识的地方曝光出来,展示出来,接下来结合组织的宗旨做出改变,能调整什么就调整什么。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处在囚笼中的,才能像那只鸡一样敢走出来,敢尝试着离开这个囚笼。

  第二步,勇气。

  离开囚笼是需要勇气的,勇气需要靠“90天干预”。因为,如果时间太短了,就没法做出成效;如果时间太长了,大家就会把这件事忘了。所以作者认为,90天是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要努力地先做一些小改变——那些你只需要改一点点,大家就能够看到效果、感受得到的事。

  然后,找小的证据点,就是能够证明这个事情改变了以后有效果的东西。最后,你要在组织里宣传这件事,让大家看到这个变革正在发生,正在一步一步地推进,给大家带来勇气。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就是让这些员工们坐在一起,开一个座谈会。一些人扮演消极的人,告诉其他人不需要变,并且说出理由。当一部分人开始扮演嘲讽者,扮演坏人的时候,一部分人就慢慢软化了,他们就知道自己不想当这样的人,更有可能拿出勇气去改变。

  你也会发现,团队里的一些人为了妥协、省事,或者为了各种各样成本的考虑,不断提一些修改意见,让一个个创意的棱角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一个圆,一个人畜无害的东西。

  因此,还有一个宗旨叫保持棱角,创意要讲冲击力,冲击力是有棱角的。

  第三步,庆祝。

  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大家可能还是带着劲的。一旦时间过长,大家就会松劲、乐观消退。为了不让这些乐观消退,需要找到一些可以用来开派对、庆祝、表彰的证据点,让大家感受到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其实,好多变革的失败就发生在这里,只有大领导知道变革的里程碑是什么,但是他不说,以为大家都知道。但实际上,任何一场变革带给人最糟糕的感受,就是不知道这艘船会往哪儿开,不知道下一步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里程碑的设定是很重要的,要让大家看到这些变化,并且用庆祝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得到。

  第四步,切断退路。

  好莱坞有三幕剧:第一幕,事件发生;第二幕,不断地折腾,最后越做越糟,跌入谷底;第三幕,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一切慢慢地变好。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虽然未必所有的事情都能有一个好结局,但基本上都是分这三幕发生的。

  那么,一个回归常识的变革,最容易出事的地方在哪儿呢?就是第二幕的结尾。因为第二幕结尾的时候是最混乱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被打破了,在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之后还没有得到最好的结果,人们就会陷入谷底。

  在这个时候,要保持变革,切断退路——我们不会回去了,我们不会再回到之前的那个状态,要给所有人打气,让大家知道,我们之所以迈出这一步,就是因为实在厌倦了之前没有常识的工作状态,给大家不断地鼓劲。

  最后一步,贡献文化。

  什么时候组织开始回归常识呢?就是当它形成了文化的时候。

  因此,你要在内部发现那些贡献推动者:谁给这个组织带来了推动?谁真正地成为我们可以学习的楷模?这些人所提供的就是新的文化。把这些新的文化固定下来,就建立了我们的常识文化。

  当一个组织的人都认识到,我们组织最宝贵的是那些常识,是大家都能够开开心心地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工作上,放在客户身上,没有特别多尔虞我诈、选择、站队,并不被技术、数据、大量的会议绑架,这时候所有人都会开心。

  囚笼、勇气、庆祝、切断退路、寻找贡献文化——这五步就是马丁·林斯特龙给出的帮助所有组织回归常识的方法。

  4

  给组织设立一个“常识部”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我个人认为,

  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是最后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个特别绝的建议,就是在组织里设置一个常识部。

  一个组织里有管流程的部门、管客服的部门、管市场的部门,没有听说过管常识的部门。但是常识部不是一个成本单元,并不会花太多的钱,反过来还能省大量的钱。

  比如,丰田的车间里很多工作都是机器人在干。机器人需要照明吗?机器人干活需要眼睛吗?不需要,但是车间里永远灯火通明。常识部的人经过观察以后,就提议把机器人车间的灯关掉,或者调得暗一点,或者只要让人走的道有灯就行。就这么个建议,为一年节省了几百万电费。

  所以,常识部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因为并不直接解决问题,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发现问题,就是每天到处看,到处听投诉,跟着员工一块儿出差。

  谁解决问题呢?常识部门的人发现了有违常识的地方以后,帮助各个部门的人一块儿推行这五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新的流程和方法,改善用户体验。书里还有一个简单的步骤:

  一是背书

  ,即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让组织高层支持成立常识部;

  二是激励

  ,即通过一系列证据点推动文化发展,用事实说话,让员工看到常识部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而且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三是具体化

  ,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透过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然后将常识和同理心重新注入组织文化。

  说到底,真正阻碍我们回归常识的,就是领导者的领导力。如果领导者更在乎大家对他的尊重,更在乎他的地位、名声,那组织很难回归常识,因为他所遵从的东西本身就是有偏差的、扭曲的。但是如果这个领导者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事情本身,看到的就是人,他更在乎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到更好,如何让每一个员工像人一样地工作,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地工作,这个组织就更容易回归常识。

  而最终解决问题的,肯定不是这本书里边的这五步、三步,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实践、沟通、同理心,以及和他人结成的共识:我们都认为回归常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有一个体会:所谓的回归常识,就是回归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厌倦工作的人,如果你真的没有工作,你会觉得很无趣,工作本身是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但是,是什么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不幸福呢?就是你根本不觉得你是从一个独立的人的角度在做这个工作,而是被数据、技术、上级的指令、办公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牵动着。

  让我们更像人,而不是更像工具;让我们回归常识,而不是回归官僚体系。

  作者: 樊登 新校长传媒

  来源公众号:

  新校长传媒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