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内外交织的那些大事,可以是一堂怎样的教育大课
2022年4月15日晚,摇滚音乐家崔健举办线上演唱会,3800万人在云端听到他“老炮”一般的声音,唱着:
过去我不知道什么是宽阔胸怀/过去我不知道世界有多奇怪/过去我幻想的未来可不是现在/现在才清楚似乎什么是未来……
是的,2022年这个世界变得有点“奇怪”:国内外交织扰动的局势中,无数重大的“黑天鹅事件”密集起飞,每一项都全局性地关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从表象而言,疫情波橘云诡,冲突正在失控,经济面临困局,文明再次“下沉”……
2020年武汉疫情席卷的日子,我们曾写道:自然和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因为“冬天总是送给春天一些礼物”。
是的,尽管这个“冬天”似乎显得格外寒冷漫长,“春天的礼物”姗姗来迟,很多行业里无数的奋斗者“被一轮又一轮的倒春寒冻僵”,开始选择收缩、自保、躺平、放弃……但作为教育人,我们却永远做不到理直气壮地放弃;我们只能围好“港湾”,保一张书桌的安宁。
我们必须洞察世情的本质,平衡自己的内心,去理解这个自己不太理解的时代,去展开教育何去何从的建设性思考。
我们必须有更大的反思,洞察一切灾难都会因为理性的缺失和情感的失守而加成;有更多的智慧,去直面校园里流淌而过甚至呼啸而来的那些时代课题、敏感话题;我们需要深刻的理性,去看清未来世界终将更加不确定,从而以教育生态的真实重建,给孩子们更多成长的确定性……
2022年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长怀进鹏第一次系统性阐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说:教育人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这个“打破教育天花板”的“施政宣言”,堪称真知灼见。
2022这个春天正在发生的那些大事,对中华大地全体师生而言,可以是一堂怎样的教育大课?
自媒体时代,无数智慧的见解在朋友圈流传。以下是小新君近一个月的“阅读笔记”汇总,结合蒲公英教育智库的观点,分享给老师们。
01
▅
媒体热议:怎么理解“俄乌战争”?
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牵动全世界的神经,更在国内牵动了“挺俄民众”和“挺乌民众”的情绪对立。教育人该如何认识这一事件的是非曲直?
先说小新君的基本观点:
我们认为,教育人始终要站在国家和民众所需的立场,更要兼具文化与文明传承的自觉。所以为人师者,我们既反对一切发动战争的军事行动,也反对诱导战争的霸权扩张;对战争所带来的苦难,我们本能的情绪是悲悯,本能的反应必然是同理之心和人道行为。
学校的课堂,永远要以这样的立场来讨论战争——
不要美化一场没有正当理由的战争;同时要对战争的本质展开理性探讨:战争是人类文明难以治疗的“病”,是文明运行失控的必然结果;
更要懂得对战争的根源展开多层次追述:战争的背后,常常是一群人的贪婪引发另一群人的恐惧,当群体的不安全感越过理性的边界,冲突就会以自己无法控制的方式展开。
最后,我们要学会以关于战争的讨论,引导孩子们更加热爱和平。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我们打量这个世界,看见“丛林法则”悄然回卷,我们需要理解更大范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立场。
首先是中国政府就此事向全世界公开阐明的立场:
俄乌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中方尊重和保障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我们还要看见俄乌之战将如何带来全新的世界格局,并站在这样的趋势上思考教育的责任。
这里是一份来自公众号“周掌柜”的时政观察:
深度 | 直面俄乌战争,中国全球战略如何破局?
作者:
宋欣
来源:
周掌柜
这一场战争颠覆了欧洲,也颠覆了德国。2月28日,德国政府宣布向大幅度提升军费比例,开启重回军事大国的大门。德国,一个二战后坚决奉行和平主义政策、奉行“贸易驱动改革”外交政策的欧盟核心,竟然在顷刻间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政治基础。
历史显然已经带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着风云变幻的全球政治环境,可以确认的是:在这个历史拐点,中国人的判断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命运,也注定会影响世界的未来。德国扩军事件,代表全球“贸易至上论”的终结。而如同德国社会所经历的转变一样,日本社会也开始在拥核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他的核门槛国家如同韩国、印度一定也有着同样的冲动。冷战后本来以经贸作为核心策略的大多数欧洲国家,将逐步纠正自己在安全策略上的偏差,试图重新回到用经济和军事两条腿走路的状态。
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一定程度上被战争所逆转,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正在发生。
我们需要更加警惕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用清晰的全球战略加以应对。我们需要全方位参与全球再平衡,用大多数国家更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创造性地表达自身的发展定位;应该大力推动“公共外交”或者叫“民间外交”;也有必要展现出更大格局的胸怀和远见,成为一个超越意识形态且独立自主的大国;更需要慎重思考制定面对未来30年的大国战略,这个大国战略不是以争霸为目的,而是以加强与全球文明的融合共同发展为目的。
换句话说,中国应该展现出积极融入世界秩序的情怀,而这个立场可能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改变,都需要巨大的国家勇气。
中国长于内生性的文化传承,很容易在世界大格局发生冲突时,陷入内部视角的传统博弈思维,这才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敌人。而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的超级大国,只有在开放中适应外部规则,寻求广泛共识,才会建立真正的影响力。
此刻,时代和世界都在呼唤中国展现出坚强的领导力,这种领导力需要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也需要具备继承发扬世界优秀文明的勇气,以及积极参与解决世界性问题的担当。“国之大者”,需要我们谨小慎微的思考和行动;“大国战略”,则需要我们革新自己、超越自己、融入世界的坚定方向。
应对全球新格局,或许最终靠的就是中国独树一帜的全新全球战略,以及中国文化中兼收并蓄、以柔克刚、和谐共生、敢于斗争并热爱和平的大智慧。
02
▅
复兴博弈:怎么看待“中美竞争”?
中美从伙伴关系走向竞争对手,这恐怕是近年来对中国与世界、政治与经济、企业和百姓影响最大的全球性政治事件。面向未来,失控的风险与重建的可能同步并存,教育人不得不直面这样一种国际地缘政治的新常态。
这是一位重仓押注中国未来的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家,与中美两国政要具有深度交流,他对中美全球博弈的见解,客观中性,值得参考。
达利欧重磅预判:未来10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概率是35%
作者:
瑞·达利欧
来源:
正和岛未来的时代将与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时代完全不同,但与历史上的许多时代有着相似之处。
首先,推动事态最重要的力量是,在巨额债务和零利率的综合影响下,世界三大储备货币(美元、欧元、日元)国家大规模印钞。2008年,从股市崩盘到央行印钞只用了两个月时间;2020年才用了几周。
历史表明,当一个人、组织、国家或帝国的支出超过收入时,就离苦难和动荡不远了。
还有一个危险的力量是,美国的政治分裂变得严重且难以消除。
最后一个力量则是,一个崛起的世界大国(中国)挑战现存的世界大国(美国)。在我的一生中,这是美国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对手。
在过去37年里,我不断走访中国,有幸结识中国的高层经济决策者,深度了解到他们以及许多其他人的想法。这让我能近距离地看到中国实现飞跃的原因。
事实上,在这些决策者的领导下,中国快速成长,在制造业、贸易、科技、地缘政治和世界资本市场上成了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历史告诉我们,两强相争,一般会有5大类型的“战争”:
1.贸易/经济战
就像所有战争一样,贸易战可以从礼貌的纠纷演变成致命的冲突,这取决于双方想走到何种地步。
一般来说,贸易/经济战最危险的举动是,一方切断另一方的必需品进口。例如,如果美国切断中国从美国或其他国家进口石油、其他必需品、技术和其他必要的进口,那么这将是清晰明显的事态升级信号。
同样,中国升级态势的方式是,切断通用、特斯拉、苹果等公司的业务,或者切断美国进口稀土,稀土是生产许多高科技产品、汽车引擎和国防系统所必需的。
任何一方采取切断必要进口的行动,都标志着局势的严重升级,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冲突。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局势就会按照“常规摩擦”的情况发展。
2.技术战
目前,美国和中国是世界大型科技行业的主导力量。但与此同时,在技术上,中国仍然高度依赖美国和其他国家。因此,美国很容易受到中国技术日益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影响,中国很容易受到美国或其他国家切断关键技术的影响。
总的来说,目前美国的技术能力领先,但在一些领域正在失去领先地位。比如,美国在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开发方面领先,但中国在5G、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方面领先。
两国科技正在脱钩,这是中美在更大范围内脱钩的一个方面,将对5年后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3.地缘政治战
中国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主权问题,特别是涉及中国台湾、香港、东海和南海的主权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遭受“百年屈辱”和外国入侵的历史,让中国直到今天都有强烈的要求:在本国境内拥有绝对主权,绝不再虚弱到被列强摆布的地步。中国渴望拥有主权和保持独特行事方式,因此拒绝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所以美国要想避免一场热战,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就需要保持谨慎。我相信,对于不涉及主权的问题,中国希望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施加影响,避免热战。
美国越表现出支持台湾的姿态,输掉战争或撤退会造成的耻辱就越大。这令人担忧,因为美国一直在做要支持台湾的大戏,而命运似乎很快就会带来一场直接冲突。
而经过与这个国家的官员讨论,我相信中国绝不希望与美国发生热战。如果可能选择合作关系,他们就会更希望建立合作关系。但中国人仍然有自己的“红线”,所以他们预计,更具挑战性的日子还在后头。
4.资本战
历史表明,冲突中最大的风险之一是资金/资本的获取可能被切断。资本战的目标是切断“敌人”的资本,因为没有资金就等于没有实力。
这方面,美国最大的力量源于它拥有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在贸易、全球资本交易和储备方面,美元的使用量远超其他货币。历史和逻辑表明,就像世界最常用语言被取代很慢一样,最常用的储备货币被取代也很慢,原因是一样的:已经采用它的人太多,它已经嵌入全球体系。
但美国正面临着失去其在储备货币方面的主导性地位的风险。受美国制裁伤害的国家正在想方设法绕过制裁或削弱美国利用美元实施制裁的能力。俄罗斯和中国,现在都在发展替代性支付体系,并在这方面相互合作。中国央行已经创造了一种数字货币,这将降低中国受到美国制裁的风险。
5.军事战
无法想象下一场大的战争会是怎样,但肯定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具破坏性。各国一直在秘密研制大量的武器,在各种战争形式中打击对手的创造力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战争的种类比人们想象的更多,而且在每一种战争中,武器系统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核战固然是一个可怕的前景,但我也听说生物战、网络战、化学战、太空战及其他战争同样可怕。
假如美国和中国之间发生一场大规模热战,它将包括之前提到的所有类型的战争,因为在生死之战中,双方都将倾尽全力。一旦如此,这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也会远多于二战。
但最终而言,我认为无论中美,两国人民最大的战争始终还是与他们自己的战争,因为国家的强弱主要由自己的内部治理所控制。
幸运的是,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大都还在理性的能力范围之内。但随着时间推移,风险会增加。如果美国继续衰落,中国继续崛起,最重要的问题就变成了,双方能否在这一升降过程中保持竞争的优雅。
03
▅
重要时刻,如何看待“疫情反复”?
进入2022年,随着奥密克戎病毒的肆虐,全国各地疫情规模性反复,给经济与民生带来巨大挑战,各种新闻、视频、观点不断“切片式传播”,带来很大的情绪动荡。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场似乎永无休止的“病毒战争”?
各地政府目前把“清零”当成防疫目标,能最大程度保护民众不被感染,最大程度拖延疫苗覆盖和特效药研发的时间,这当然是好的,也是应该的。但作为普通人,我们看见更加严格的封城政策时,也要看见这背后每一场疫情的不同,和每一个决策的代价。要看见这样的困难时刻,正是由于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参与其中,在协助,在扛事,在化解,我们才能最终赢得这场世纪之战。
我们期待,这个“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包括你,也包括我。我们期待,各地政府、各级组织,能更快地在“民生”和“防疫”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精准施策”,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实施防疫。
当前大家最关注新一轮的上海疫情,舆论嘈杂,声音多元,我们该如何听取?向你推荐来自公众号“秦朔朋友圈”的评述:
秦朔:有一种苦与难我们必须一起度过
作者:
秦朔
来源:
秦朔朋友圈
众所周知,上海近期的防疫付出了很大代价。如何看待这份代价?
当下,一切资源都在极限压力下调动起来,上海的疫情传播指数已由当初的2.27下降到1.23,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的防控干预后,每个感染者在一个传染期内平均可以传播的人数下降了接近一半,社会面清零的曙光已经不远。
真正的伤痛,是那些因为冷漠、疏漏、僵硬的教条、次生灾害甚或网络暴力而遭遇不幸的逝者,以及看着揪心的求救信号。在一个非正常时期,人们对有些灾难的发生会增强容忍性,但有些底线一旦被冲破,就会形成长久的记忆,笼罩在城市上空,一想起就隐隐作痛。对城市社会资本的损伤,这一次是巨大的。
我们对于自己抗击的对象,一定要心中有数。
首先,奥密克戎并不凶,它扩散快,但快来快走。
“动态清零”是总目标,确实不能动摇,因为病毒的变异规律很复杂,说不定哪天又变凶了,而且它对老人特别是没打过疫苗的、有基础病的脆弱者“很不友好”。现实就是我们控制不住它别的事也干不了,上海控制不住它别的地方也不安。
其次,我们也要跟大家说“别怕”,跟自己说别有什么压力。
我们的主要问题是,感染者太多,短期大爆发,要筹划和安顿好所有环节不可能,不少方面摸着石头过河,被问题推着走,问题又太多,看到了就是做不到。
比如建方舱,这么急要建那么多,不可能不出问题。很多人怕去方舱,有的方舱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看了一些从里面出来的人的朋友圈分享,基本脉络就是:某日咽痛,浑身乏力,偶咳痰,发烧腋下三十七八度,居家隔离,转到方舱,加护士微信如不适可向其反映,全病区未见组织做CT,几乎没有医生查房诊疗,用中药包自行泡水服用,一日三餐也很正常……然后几天转阴,转运,回家,每日抗原试剂盒检测。
又如保供应。问题在于正常市场分工协作体系被打断后,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会发生。就像那位可贵的市政协委员注册成小哥给周围小区送药,发现一个药店只有一个人在岗,所以配药慢;很多小哥都在隔离状态,供不应求,所以送得慢,而且贵。市场供应体系的形成是极其自然、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一旦供应方、运输方大大减少,再怎么呼吁效果也有限。唯有尽快结束这一切,让社会恢复正常。
这就是我看到的基本情况。我们不要给自己的压力太重,天天举轻若重,都很辛苦。感染者从这里到那里来来回回,未感染者从家里到外面不断检测来来回回,服务者疲累无比,很多时候是反反复复当搬运工,做登记,连系统也累瘫痪了几次。
总之要和大家说的是,要看清楚病毒的特征,它自己并无什么害人能耐,只是在让我们疲于奔命、内卷甚至内斗方面很有能耐,我们不要上当,要带着一份内在的从容去应对和斗争,与其说我们一定要清零,不如说我们要尽快结束自己的卷、烦、乱。
经历了这一切,上海究竟能学到什么?
以城市论,上海可能是今年中国最大的课堂,该认的错,该领受的批评,我们唯有领受,唯有自省。我们城市的精神叫“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未来增添一个显示韧性、刚性、硬气、决绝的词语。
除了一起经受和度过苦难,并一起创造让我们真正无愧的家园,我们别无选择。
04
▅
理性乐观:怎么理解“经济下行”?
2022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样的宏观经济周期背景,叠加了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等冲击,国内企业资本、经济运行开始呈现“下行”趋势,面临史无前例的多重挑战。
中国经济究竟如何?目前的“下行趋势”将对整个社会带来什么困难?转发一位长期经济周期研究者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不要倒在黎明前
作者:
任泽平
来源:
泽平宏观
最近很多朋友私信来问,中国经济会好吗?统一回复:至暗时刻,理性乐观。
过去40多年,海内外每遇到困难都不缺一波波唱空中国的声音,但是中国依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我们每次都转危为机、化危为安、否极泰来,为那些对中国经济长期乐观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馈赠。
近期由于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房地产销售下滑、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叠加,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资本市场开年调整,中概股更是雪崩,投资者对一些短期负面因素出现了过度反应。
而在我看来,决定今年经济形势的有四大关键:1. 房地产软着陆;2. 科学防疫复产复工;3. 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4. 市场主体信心恢复。
分析这四个方面,展望更长远的中国发展态势,我对经济的下一步有些与市场不一样的乐观。原因如下:
第一大因素: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十年内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成为
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大因素:中国经济潜力大,空间广阔,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第三大因素:中国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将奠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
第四大因素:今年稳增长是头等大事,宏观政策对经济和市场更加友好。
第五大因素:新经济、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第六大因素:新基建成为政策重要抓手,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第七大因素: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地产行业遇见难得的政策契机。
第八大乐观的因素:市场均值回归是不变的规律......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均值回归就像地心引力一样。经济在衰退期的自发出清将孕育复苏,资本市场在悲观预期的底部将孕育新生。
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这仿佛是一个哲学命题。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发展;悲观者纠结,乐观者前行。
我们应该做长期的理性乐观主义者。在顶部理性,在底部乐观。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危机、瘟疫和萧条,在人类社会的至暗时刻,总有人站出来,建立愿景,经营希望,点燃未来,激发勇气。
在这个全球动荡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选择深信国家的理性,深信时代的进步,深信梦想的力量。至暗时刻,理性乐观:不要倒在黎明前。
05
▅
学校体感:“双减”长期化,有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
双减是2021、2022年教育界的大事,全社会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不过争议和迷茫依然广泛存在。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一切深层次的变革都必然带来短期混乱的挑战,所以挑战已经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常态,而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专属。
双减政策既已关联国家核心战略,必然会走向长期化。
就此,小新君向你推荐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张乐老师的最新文字:“双减”是一场学校发展的战略机遇——
双减政策颁布不到一年,这一次变革决策层次之高、影响范围之广、改革程度之深、执行力度之大,是我国教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作为教育部党组“一号工程”,短短半年时间,培训市场虚火真正降温,学校教育改革也开始从关键环节动真格。
据教育部2022年2月发布数据: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比“双减”实施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数据之下不难发现,一轮标本兼治的教育改革,正在重构教育体系。作为解决长期积累问题的举措,“双减”本身也是一项长期化、系统性的行动。更为重要的是,“双减”虽是为学生减负,却绝不仅仅是学生负担问题,而是
如何践行教育实质性公平——减的是不合理的数量与规模,提的是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所以我们认为,这场学校被政策一步步“倒逼”前进的系统改革,从长远来看,客观而言,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提供了动力。
减作业、加服务,表面上是颠覆了以往用大量书面练习促进知识学习的方法,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也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但现实恰是促进了大部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无数有益的尝试涌现,推进了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整体迈向新台阶。
政策与现实促进家庭与学校的价值归一。
关注健康而不是分数不再是一种理想的价值选择,而是家校之间的共识,尤其是在疫情反复的现实下。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被称为“双减”组合拳,进一步保障了家校协同机制。学校向家庭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教育帮扶,家庭亲子关系健康发展,成为进一步发挥家校育人合力的突破点。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得到空前重视。
处于供给侧的教师队伍,其生命状态、专业能力是“双减”政策长效落实的关键。教育部提出针对性提升教师的“六种能力”,包括教师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课后服务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都将得到完整的指导与提高。
此外,
社会关注与优质资源都在向着学校回归、靠拢。
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题为“你最关心哪些两会议题?”的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在参与调查的72242人中,78.4%的受访者关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效。
“双减”不仅是学校的大事,更是全社会的要事。《意见》提出“学生为本、依法治理、政府主导、统筹推进”的四条工作原则,多地教育部门建立了中小学课后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真正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修复教育生态,加快公共教育体系重构。从更大格局来看,“双减”为各地学校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
06
▅
智库观点:多事之秋,学校究竟应该做什么选择?
回望人类历史,能够称得上“多事之秋”的时刻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世事多变,人心动荡
观念纷争,利益冲突
……
“多事之秋”是转折、过渡,但转向何方、是危机还是转机、过渡时间多长,由人来决定。
世界如同一艘在波涛汹涌中航行的大船,层出不穷的“多事之秋”让这艘大船经常是千疮百孔,但人类数千年不绝如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艘“大船”不会沉没,因为这艘船的龙骨(文明长河的价值沉淀)足够坚固。
教育是这艘人类共同体之船的压舱石。学校在这样的时刻,最重要的并非是随着世事变化中的各种观念与潮流,做出跟风性的选择,而是静观世事,更加深沉地思考人类与教育的本质,做出引领性的行动。
学校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保护那张平静的书桌
,思考这张书桌上应该放置何种值得传承的精华供学生咀嚼,不只是让我们的孩子传承知识,还要让我们的孩子能够触摸到人类精神的“龙骨”,洞见人的伟大与可能,让他们能够传承伟大,将可能的火种变成未来的光明。
但这并非说学校要“躲进小楼成一统”,学校是社会的预备,要做好预备,就要观照现实。
转折与过渡阶段,给我们观察、审视人类本质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这个时代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一样,人类都面临无数相同的问题,也都有无数人在努力探索解决问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路径。学校要做的,是要将现实中的这些变成学校里的“微缩景观”,让学校成为“社会实验场”,让学生能够低成本、风险可控地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观念的纷争揉合利益的冲突,就如当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纷争与冲突固然充满杀戮,但同时也孕育文明的辉煌。而学校自诞生始,就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为人提供精神指引。学校中的教育人与学习者,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到“纷争”中,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消解纷争中的火药味儿,用理性与平和的态度引导这个世界走向建设性的对话,达成同情、谅解、合作。
同时,
学校也应当主动地寻找更多的同路人
,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不只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还要通过建设社会底层共识、推动多元协作,联结一切可以联结的人与组织。一栋大楼要有钢筋骨架才能联结混凝土成为坚固的建筑,在这样的时代,学校也应当成为将世界联结成命运共同体的骨架。
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从细微之事做起,而且许多学校也正在如此做,设计教室内、书桌旁、社区中的美好阅读体验,将社区环境问题、俄乌冲突变成课堂讨论的议题,让家长与专业人员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企业与实验室……
无论多事之秋,还是盛世繁花,学校的选择,一直都是坚守自己的职责,永远都是“压舱石”的功能与“龙骨”的表征,我们只需要将已做之事、当做之事做得更加笃定扎实。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多种力量交织、多个趋势同流、多个黑天鹅同飞的“巨复杂”的时代。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全部变化,对很多事情甚至也“不敢苟同”,但在
看不清的时代里,或在无法阻拦的趋势前,
作为教育人,我们需要选择最理性的行动——让教育的每一步,都踏在实处。
因为,从来没有天生伟大的时代,只有让时代伟大的人。
(蒲公英教育智库张乐、张安仁、陶小玮、黄耀庭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来源公众号:
新校长传媒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