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双减”带来的三个转变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4-07

“双减”带来的三个转变

 

  好的教育成全人,是“润物细无声”的。

  对“双减”重要意义的认识,笔者认为在于“此消彼长”四字。“此消”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指的是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彼长”指的是由此带来的可喜变化。“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此消”是原因,“彼长”是结果;没有“此消”,就没有“彼长”。

  “双减”之后的美好变化,我们可以从三个转变中感知。

  让教育在“双减”下回归初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因为工业所用的原材料大多是没有生命的物质,而农业是播下种子看发芽、看成长、看开花、看结果的事情,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对蓬勃生命的关注。

  叶先生不曾想到的是,“教育是农业”今天还有另外一番意味:我们的农业遭受着污染——少数人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违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如蔬菜、水果等原生态品质的丢失,甚至导致“幼儿园女孩身上出现青春期的明显特征”。

  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少数人物质私欲膨胀,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与良心。

  教育行业一样存在污染。

  “教育膨大素”撑起了一部分人的私欲、野心,他们以办教育为幌子,让教育的公益性质变得模糊起来——公益的背后产生了昂贵的校外补习费用,也产生了少部分急功近利的公职教师。农业的污染在于人心的堕落,导致的是未来人的体质变差;而教育的污染除了导致教育行业的乱象外,还会导致人的精神品格无法承担家庭、国家的重托。

  现在的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相比,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

  可是现在一些地方采用的却是种大棚蔬菜的方法,把学生与社会隔离开来,把他们圈养在学校里面,关起门来使劲搞变了样的“高质量”教育。

  农村的孩子都知道一个常识:关久了的猪、牛,一旦从圈里面放出来就会发疯,乱踢乱顶,才不管踢到的顶到的是谁。如果学校长期关着一群有智商、有喜怒哀乐的学生,这样出来的学生连正常人的日子都过不好,又怎么会有担当的勇气和精神?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学生无法与大自然和社会亲密接触,就失去了激发创新灵感的好氛围、好时机。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特别强调了生产劳动对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傅雷家书》中,傅雷在给傅聪的书信中一直都在强调,艺术家的创新不能离开大自然的启迪,希望傅聪哪怕演出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郊外、去博物馆。傅雷坚信:“过度的室内生活与书斋生活恰恰是造成现代知识分子神经紧张与病态的主要原因;而萧然意远,旷达恬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只有从自然界中获得。”

  “圈养”的方式看似在努力地搞“智育”,其实是在背离“智育”,因为它切断了“智育”的大动脉——大自然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的联系!“圈养”最能看见的是如“剩余价值”一样的分数:只要能想方设法延长劳动时间,“秘密”就在其中。

  我相信都不需要用教材,直接就从试卷、考题下手,学生的高分也能搞出来。可是,这对学生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毫无帮助,也形成不了任何核心素养,反而与青少年学生的关键能力、精神品格的养成天各一方。核心素养是看不见的,却又是育人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目标;分数是看得见的,却又不是学生本身的素养。如果我们办教育只需要看得见的分数,那么就应验了吴非老师说的话:把这样的学生交给一个会不停地催命的包工头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让学生学会在“时间浪费”中成长

  “双减”落地之后,学生将会获得较为充裕的自主支配的时间,这些时间怎么使用?该让学生去大胆地“浪费”!

  学生的成长不仅在课堂上,也在于他们的游戏和交往中。很多教育的契机和学生的成长都是在游戏与交往中自然发生的。没有学生相互间的游戏、交往,这种成全人成长的作用就不会发生。少了这个内容,人的成长就只能留下缺憾。学生的游戏与交往的两个重要意义:一是有趣,足以让他们倾尽生命之所能自觉投入活动;二是养人,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之后,孩子壮实了、懂事了、智慧了。有了这个内容,即便是没有进行游戏、交往的时候,学生也能在安静的场景中或者专心阅读经典美文汲取成长的营养,或者细细体味“慎独”对人的成长作用。人,既需要在群体中体面地生活(游戏、交往),更要能独立地享受、思考人生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课余时间,周末时间,寒暑假时间,这是学生练就强健身体的珍贵时机。而且,融入大自然的探险、磨炼,对人的成长作用不仅仅是练就“四肢发达”,它还会使学生全方位地靠近“头脑不简单”的成长目标。没有学生强健身体的准备,未来的国防是没有保障的。病恹恹的身体顶着一颗装满试题的头颅,面对战场时,他们只能是胆怯,然后丢盔弃甲!

  所以,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有价值地去浪费时间,

  这样能够成就的既是家庭生命的希望,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

  让教师敢于进行最“兜底”的思考

  于漪老师在研究中指出,应试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蔓延之势,之后则愈演愈烈。现在撑起中国基础教育的庞大的40多岁的教师群体,就是20世纪90年代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他们身上带着深深的应试教育的烙印,这也是他们站立讲台的资本: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最懂得应试教育的真谛——时间加汗水。如果这些教师仍然“继承”着“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考试”的那一套,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新老师,那么,一代又一代应试教育人遍地开花的结果,将是把我们的教育带入病入膏肓的地步,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情!

  另外,如果学生总是看到老师的工作充满劳累,没有一点快乐,没有一点陪伴、照顾家人的时间自由,那么学生是极其害怕未来成为一名教师的。即使未来真成为教师,也只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将以痛苦不堪的心态做着育人的工作,其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所以,老师们需要在硝烟弥漫的应试教育中突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对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做一个最“兜底”的假设:如果没有考试,没有分数和等级,没有体制和他人的评价,没有金钱和荣誉的刺激,我们还会不会搞出如火如荼的好教育?还会不会上出生机盎然的好课?还会不会找到为人师的快乐与幸福?

  我相信,这样的教育者,这样的老师,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但是数量有多少,是很值得考量的。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被评价,我们做的教育是迎合评价甚至是投机取巧的教育。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却忘了去思考:为什么要评价?我自己应该怎样去评价?

  我相信,这个问题回答得有底气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步入了教育的正轨,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真实可爱的样貌。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是美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追求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实现。

  作者: 向其坤 教师博览

  来源公众号:

  教师博览

  微信号 jsblzzs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