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教师工资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3-12

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教师工资

  上世纪70年代的教师工资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东台的一所公社(乡镇)中学读高中。那是教师还是臭老九的年代,是公社书记对老师说“你表现好一点,我提拔你到供销社当营业员的年代”。

  我们住在学校,老师们也基本上住在学校,那时我们没有什么学习压力,放了学没事干,跟老师们混得相当的好,于是,全校几乎所有老师每个月拿多少工资,我们都知道。

  我们的校长,75年46岁,工资全校最高,每月88元,这个工资,在全公社在职公职人员中也是最高的。当时公社干部中,一批被称为“干事”的人,工资几乎都是40元,也有个别老资格的是45元、51元,公社革委会主任是大队书记提拔出来的,那时流行贫下中农占领上层建筑,他就是一个代表,做了公社干部,仍然保留社员(农民)身份,没有工资,只记工分。在文革时期,被调到公社工作的干部,都保留了社员的身份,基本上都没有工资,社员出工记工分,年终一次性分配,那时,全公社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一年大概一百多块钱。

  高中毕业40年以后,再次听88岁的老校长讲人生,当年他每月工资88元。

  到了1976年,一批在农村的下放干部被落实政策,陆续安排了工作,我们学校来了一位下放自东台的老干部出身的老师担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他的工资每月98元。

  普通教师的工资大概就几个层次:几位老教师工资有50多、60多元的,40来岁的老师人数最多,工资基本上都是一个档次,我的班主任当时三十八九岁,他是文革前的大专生,工资45元,也有几位年轻老师,是新分配来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定级以后也是45元,也有几位没有工资的代课老师,他们的待遇与社员身份的公社干部差不多。

  高中毕业40年以后,再次听80岁的班主任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当年他每月工资45元。

  在城市里,那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比农村老师还要高一点,由于学校的老师大多都有学历,工资会定得比较高,而同期的机关干部,有学历的相对来讲比较少,工资级别就比较低,因此,那时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超过了机关干部。

  总的印象是,上世纪70年代的教师,政治地位也不高,精神上也受压抑,但经济上没有受委屈。

  上世纪80年代的教师工资

  1981年,我在一所中学当了教师,当时我国已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政治上得到拨乱反正,整个社会出现了一派新的气象,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蔚然成风,教师不再是臭老九。

  那个时候国家对教师的工资级别、级差设计与机关干部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机关主要依据职务和工龄来定级,学校则主要依据对应的行政职务和学历来定级。我现在还记得刚工作时三位校领导的工资,书记和校长都是78元,一位部队营职转业的副校长,有90多元,他们三人的工资,估计是按对应的行政职务来定的。普通教师的工资则与学历挂钩,50多元的是本科生,40多元的是专科生,35.8元的中师生,还有一些因教育急需补充进来的工人编制的教师(当时被称为以工代干),工资是30.8元,与企业的青年工人基本持平,那时候,你想了解某个老师的学历?只要知道他拿多少工资就可以了。

  那时国家缺钱,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一旦定级,就要稳定很多年不加工资,记得80年代初有过一次加工资,加的面是40%,因为不是普加,完成这项任务比较艰巨,各单位都是通过一番自我标榜(说自己有多么好)和自我侮辱(说自己有多么穷)的竞争后完成的,几乎可以说,这件加工资的好事,最后成为没有调动出人的积极性、没有买来安定团结的傻事。经过这一轮调整以后,有些教师的学历与工资的关系开始模糊。

  80年代,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在企业中,“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得到空前绝后的体现,企业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待遇也有了明显提高,使得同期教师、机关干部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普遍低于了企业,成为全社会收入最低的人群之一,于是就开始给机关干部和教师每月增发5元奖金,不论原来工资级别高低,这5元是一样的。

  对于80年代的教师,有一件事值得提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形成,在收入偏低的机关、科研单位、国营企业、学校等单位部门掀起了跳槽热,而这当中,唯独中小学教师跳槽是被禁止的,既堵死了上水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调离教育的申请一律不批),也堵死了下水道(不允许任何用人单位接纳中小学校教师)。应该说,有跳槽欲望和决心的老师,多为20多岁的青年教师,他们正处在一生中最具青春活力、最具梦想和追求的年纪,但遇到适合的时代,却被剥夺了选择的机会,在大家都不愿意做教师的时候,被迫坚守教育。如今,3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师成了50多岁即将退休的老教师,面对现在的教学要求,他们在能力上、精力上有了诸多的不适应,在现在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中,处于了劣势。所以我总是想,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设计中,向老教师做一些适当的倾斜,应该是符合情理的,一则是看在他们历史上坚守教育的面子上,再则说,他们现在实际的岗位级别毕竟比较高,提供给奖金池里的是不小的份额。当然这是题外话。

  总的印象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教师,政治上得到了翻身,精神上扬眉吐气,但经济上开始有点受委屈。

  上世纪90年代的教师工资

  文革以后,我国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对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85年设立教师节,随后又作出了“中小学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断,1986年,建立了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进入90年代,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工作普遍展开,与此相匹配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发生了质变:由学历定薪变为职称定薪。同期,国家人事制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19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实施,从此,几十年保持一致的中小学教师与机关干部的工资体系分道扬镳。

  实行职称工资以后,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教师的增资机制也逐步走向正常化,到了90年代末,一个中级职称的教师,年收入超过了万元,比上一个十年涨了几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个时候的教师收入依然偏低。晋升职称是那个时候教师增资的唯一途径,为了改善教师待遇,教育局(教委)积极鼓励教师创造条件评职称,只要符合条件,很少是因为指标限制而不通过的,还为没有合格学历的中老年教师放低了破格晋升的条件,一批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晋升标准,增加了工资。

  这十年,关于教师工资,有两件事值得提及:

  一、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村,出现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记得1993年,时任无锡市副市长张怀西升任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工作,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张省长一上任就去了苏北徐、淮地区(当时地级宿迁市还没有设立),调研教师工资拖欠问题,调研结果大概是:当地政府确实无力支付教师工资,建议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支持。

  后来我听说,当时省财政确实给予了专项经费的支持,但是有些地方的教师工资依然被部分拖欠,原因是下拨的款项主要被乡镇截留,截留的理由是,乡镇干部也没有拿到全额工资,凭什么要给教师全额工资?在很多农村的乡镇,虽然经济不富裕,但教师与乡镇干部被一视同仁,这倒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农村教师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为了应对地方截留教师工资行为,政府就开始为教师设立个人账户,以确保工资发放到位。

  二、1993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这为教师的工资待遇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教育界,这一条规定一直受到正面评价,而换个角看,这恰恰是教育的痛,它暗示的是当时教师的平均工资已经低于了公务员。这是在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对教师的工资居然要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感到不可思议,大概是官本位的毒中的太深了。

  回顾历史,只要社会处于正常状态,教师工资一直是高于公务员的,古今中外基本都是如此,即使文革那样的年代,教师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和摧残,工资也比机关干部高,只有这些年的中国是个特例。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政府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不可思议的。

  教师工资为什么应该比公务员高一些呢?我有个理由:教师的工作,80%的公务员干不来,而公务员的工作,80%的教师能胜任。

  总的印象,上世纪90年代,教师的工资制度发生了质变,收入大幅提高,虽然总体偏低,而政府重视教育、关爱教师的初心不变,做了很多努力。

  原创 言笔直 老秦说教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