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高考和高等教育,教育部最近都说了些什么?
春节前后,教育部频频发布重要通知或文章:
1月26日,教育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文《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署名为《服务创新发展,完善管理机制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答记者问形式的解读性文件。
这些文章或文件,涵盖各阶段的教育工作要点,本文聚焦“2022年高考、高等教育”部分中有深远及重大影响的点予以解读。
一、将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
无论是在怀部长的文章中、还是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思想政治教育均被着重阐述。其中,在“工作要点”一文中,甚至就“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给出了具体的举措。
在当今所谓“百年大变局”的特殊历史阶段,着重强调这一点是应有之意,不再过多解读。
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对“质量”的要求怀部长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要点”中的“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均表达了对人才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中国发展至今,即使存在些被卡脖子的领域,但绝大多数领域已经进入科研无人区。后续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是人才质量的提升。
三、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这一点,实际上是基础学科“质量”提升的体现。
无论是怀部长的“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还是“工作要点”中的“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阐述,均将基础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到一个非常的高度。
基础学科是未来创新的基础、更是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的关键。要做好这一点,仅靠教育部是不足够的,还需要诸如就业、科研、待遇等更方面的政策安排。相信中国的体制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学科的前景较之以往将更为光明。
而最为短期、直接的影响,应该是强基计划的实施力度将加大、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比例将提升。对此,《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论述为:深入实施强基计划...着力选拔真正对基础研究感兴趣、有培养潜质的学生....畅通本硕博衔接培养通道。
从这一段论述中,可以进一步看到另外一个倾向:感兴趣且有潜质为强基计划的选拔依据。甚至在笔者看来,“感兴趣”在前是有其含义的。基础学科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支撑是没有办法达成国家推行强基计划的目的: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科学家精神。
而中长期,相信其他“用育留”配套政策会进一步明朗和落地。
四、提升其他学科的“卓越”度、“交叉”度
这一点,实际上是其他学科“质量”提升的体现。
对于工、农、医、文等学科,提升“质量”的途径一是做精、一是交叉。怀部长的论述为: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工程领域硕士点、博士点,将学生完成企业特定研究课题和项目作为学业重要内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鼓励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
“工作要点”的相关论述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不难看出,具体举措为:专业结构调整、产学研联合、学科交叉。前两者,能够让学的更有针对性、实践更有目标性;而学科交叉,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笔者个人观点:所谓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中的“新”字,更多取决于“学科交叉”是否能够做好!
所以,对于这些学科,在学习时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同时,要高度关注交叉学科类专业!
五、“双一流”建设最大限度脱虚向实
在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前,《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即提出:“...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
总结一下就是:重视学科、不同学科分类评价、不同学科采用适应特点的发展模式。毋庸置疑这些观点是科学的、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体现了想踏踏实实把学科建设落到实处的清晰导向,对于促进学科质量提升会有极大益处。
作为上述的具体举措,随之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名单中不再区分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同时在答记者问中、以及随后的各大官媒文章中一次次地阐述“不再区分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这一观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而这一举措,将极大利好行业性高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小而精高校的发展。因为聚焦更容易做优、从而更有利于一流学科评选。
同时,也对“重高校还是重专业”这一争论颇多的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体制内就业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选调生当前以“双一流”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约束条件会首先发生变化;而对民营类企业招聘思路会产生潜在长远的影响--虽然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事实上,海外(尤其美国)招聘(尤其是硕博学历)一个普遍的认知为:地域>学科排名>高校综合排名。前车之鉴,可为参考。
六、2022高考其他重要举措
进一步规范“超短裙”现象。《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阐述为:...不得随意将普通批次招生专业安排至本科提前批次招生。这一举措,2021年高考已经实施地比较到位了。今年的看点将会是:是否允许某些极少数明显与去年政策抵触的高校继续在提前批招生;
开始规范“大类招生”。《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阐述为:严格规范大类招生行为,对于培养方案不合理、不到位或招生和培养方案不一致的,不得开展大类招生。过去几年,尤其是高水平高校的大类招生几乎成为“标配”,而去年中大“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大类招生更是将其推向了风口浪尖。
理论上,大类招生更应该成为“因材施教”或“满足学生兴趣及职业规划”的手段、或者“学科交叉”培养的温床,这对提升学科质量、促进创新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但实际上各校更多地将其作为“冷热专业”捆绑效率、保证取录取生源质量的一个举措。
规范“大类招生”,是极大利好考生,但势必会动到高校的“蛋糕”,有待招生计划的明朗。但无论如何,这是个好消息!
开始规范“生源抢夺”。《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阐述为:...不得采取贬损、夸张、低俗以及其他不适当的语言或者方式开展招生宣传,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违规承诺录取等方式争抢生源。这一规范,若严格实施会直接影响到极少数以高额奖学金确定少数优秀生源高校的最终录取成绩。
总结从这些通知或发文中,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只会提升而不会降低;
无论学什么,深度和精度应成为要追求的第一目标;
国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但希望是能够选拔到“感兴趣且有潜力”的苗子、求质而不是盲目求量。对于基础学科学习研究者的扶持力度将会非常大;
对于其他学科,重视实践、重视交叉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同时也是国家大力推行的举措;
一流学科建设将更为务实、评估体系将更为科学和有针对性;
规范提前批、规范大类招生直接利好2022年的考生。
原创 老张聊高校招录 老张聊高校招录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