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
引用本文请注明:
贾建国,张靖.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2(01):31-37.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更好地秉持“以学为中心”,落实生本取向、促进资源统整和实现效果达成。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实施。
学习方式变革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突破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够更加精准地着力和实现“以学为中心”,将学科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和评价等进行统整考虑和整体设计,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问题缘起:基于学习内容编制的课程建设困境
长期以来,中小学采取的多是基于学习内容编制的校本课程建设路径,即先编制课程文本(教材),再选择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方式进行实施与评价。在这种路径下,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确实对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程选择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如“教师擅长什么就开发什么课程”成为普遍现象。再就是,当前中小学校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仍普遍存在以“知识堆砌”为导向的倾向,如很多学校都把“二十四节气”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课程进行开发,在内容设计上高度雷同,甚至相互“借鉴模仿”,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新意、出现“千课一面”的现象,这既没有体现区域本土特色,也无法适应和满足不同学校学生的个性需求。
同时,校本课程建设中还普遍存在着“有课程、无实施”“有实施、无创新”的实施困境。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普遍存在“数量为王”的思路和做法,认为校本课程越多越好,把“丰富性”作为衡量校本课程建设成绩的主要指标。有的学校不顾教师能力、课时情况,短时间集中开发出数十门课程,不仅造成教师在课程开发上的压力,而且由于缺乏课时导致诸多课程“束之高阁”或实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对学生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些学校虽然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但在教学方式上无法做到“以学为中心”,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上还主要沿用“知识灌输”的方式,缺少对学生真实生活问题与经验的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味”严重不足,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情境,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
在课程评价上更是比较薄弱,突出体现为“有课程、无评价”“有评价、无优化”两种问题。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甚至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课程评价机制,但评价指标过于随意,或者有“评价”、无“反馈改进”,这都容易造成偏离“基于目标的评价”的准则要求,也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极易陷入一种“盲觉”,出现课程脱离实际、品质不高等问题。
二、实践关照: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建设思路
当前,学习方式变革已成为课程变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以学习方式变革来系统撬动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和推动课程评价方式的深度变革,可以解决过去仅仅基于学习内容编制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不足,有力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育人成效。
(一)课程目标定位:以学习方式变革凸显生本取向
当下,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重在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采用主动、探究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养成应对复杂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鉴于此,新型学习方式的应用必然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根本目标,将“学”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强化“教”在课程实施中的引发和支持学习的作用,从而确保校本课程建设不脱离“生本价值”。也就是说,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在目标定位上必然要强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和全面发展。在这种路径下,校本课程目标定位不仅要重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目标的达成,还要关注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此基础上相应必备品格的养成。例如,“油画笔下的深圳”是一门基于项目式学习方式研发的校本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油画艺术的构成元素及创作法则,在了解深圳城市文化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图像识读和文化创意表达能力,以及搜集、分析资料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用油画进行深圳城市文化之美的创意表达。
(二)课程内容结构:以学习方式变革联动资源统整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建设,要求课程不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必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与学生现实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结构应更具开放性。一是课程内容结构要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多元性,呈现出“课程纲要+现实生活”的内容架构,即课程纲要所呈现的内容只是基础内容(或“源内容”),更多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为达成课程目标而主动获取的外部资源(或由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提供资源支架)。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让学生学习场域全面拓展,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学习的生活化。二是课程内容的课时安排应实现动态统整,打破原来班级授课组织形态下的学习时间分配方式,将课内课外时间结合起来,灵活设置长短课、大小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更为充足与灵活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时间的掌控者,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实施评价:以学习方式变革强化效果达成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必需抓好课程实施与评价这两个关键环节,具体来讲:一是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关系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联动课程目标设定、内容编制和课程评价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注重选择和运用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二是评价方式的选择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对接、与学习方式及课程内容相匹配,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基于此,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每节课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情感的发展情况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及教师应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支持的评价方式,更加精准和及时地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价与反馈,指引和促进教学改进和课程优化。
三、案例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美育课程建设
从实践来看,虽然当下涌现出了形式多样的新型学习方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集体聚焦”的变革趋向,即学习方式变革是将人的发展目标、各学科的教育价值、学科的学习内容与资源等进行统整考虑的过程。下面,将结合具体课程案例探讨学校如何开展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并分析项目式学习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课程设计:以“油画笔下的深圳”为例
1.课程缘起
油画艺术作为外来画种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在今天的深圳,油画已成为画家呈现这个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深圳大芬油画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深圳的文化地标之一。由此,如何将深圳的城市文化与学生的美术学习相对接,引入油画这一艺术形式,让学生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有所提升和发展,成为“油画笔下的深圳”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基点。
2.课程概述
本课程定位于美术课程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城市文化为主题,遵循“了解过去、探寻现状、思考未来”的设计思路,以“如何用油画呈现我们城市的文化之美?”为驱动性问题设计项目(综合性美术活动),将油画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一系列子问题及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油画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发展艺术创意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3.课程设计
第一,课程目标。“油画笔下的深圳”主要针对五、六年级油画社团的学生而设计,通过项目式学习达成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了解并掌握油画艺术的构成元素及创作法则、深圳城市文化相关历史知识;二是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和文化创意表达能力,以及搜集、分析资料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会从多元文化角度认识和观察世界,能够分享自己对深圳城市文化之美的感受与理解;四是能够围绕深圳城市文化之美主题,用油画进行个性化美术表现与创意表达。
第二,课程内容。“油画笔下的深圳”校本课程的内容基于“如何用油画呈现我们城市的文化之美?”这一驱动性问题的四个子问题,展开四个部分内容的主题学习:一是深圳城市文化有哪些特点,以“大潮起珠江”为主要学习资源;二是油画艺术与深圳城市文化有何联系,以“大潮起珠江”相关油画作品、大芬油画村为主要学习内容;三是如何用油画展示我们的城市文化,以油画绘画技巧为主要学习内容;四是如何分享我们油画作品中的城市文化,以校园作品展的组织实施与作品分享为主要学习内容。
第三,课程实施。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成学习小组,运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展开相关的学习活动,教师负责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提供学习支架和资源。具体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
第四,课程评价。基于课程目标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创作出富有真善美的作品,是否能以作品表达对深圳城市文化的理解与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体验资料查找、信息处理等认知学习,又要经历问题解决、创意制作等高阶思维表达,并通过团队成员的交往来体验沟通协作的价值。其中,过程评价占40分,从作品评价、同伴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能通过实地考察、网络、书籍、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深圳城市文化的相关知识;能自行拍摄或者通过网络查阅、搜集与小组所选城市文化主题相关的照片等资料;能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主完成作品。作品评价占60分,涵盖内容、构图、色调、创意、分享四个维度,其中“创意”维度权重为其他单项权重的两倍,具体要求为“创意新颖,能实现文化符号创意性转化”。这正是本课程所强调的,要让学生学会将艺术创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油画创作的方式表现城市文化之美。
(二)项目式学习: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选择之一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油画笔下的深圳”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理念设计与驱动的。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新模式,关注的是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参与的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探究活动等,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制作作品来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以生成知识、习得能力和养成品格为学习目标。从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及其操作策略来看,它较好地整合和呈现了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要素,是开展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选择。“油画笔下的深圳”校本课程并没有采取基于学习内容编制的课程建构路径,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层面,通过设计“如何用油画呈现我们城市的文化之美?”这一驱动性问题打开学生探究的空间,进而围绕四个子问题展开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的主题学习,必要时则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
从课程建设全要素视角看,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第一,从学习目标上看,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既包含学科知识的深度掌握,也包括高阶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项目式学习绝非简单地抛弃学科知识学习,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能够在问题探究中深化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改变传统的知识堆砌式学习。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由于强调“问题探究”与“作品完成”,因此除了要达成深化学科学习的基础目标外,还需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意物化能力等。
第二,从学习内容上看,项目式学习重点关注的是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与迁移运用。项目式学习在内容呈现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所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相联结,而不再局限于与生活相脱节的文本内容;学生所学内容以内含驱动性问题的项目为载体,而不再依赖于由知识堆砌而成的内容体系。因此,项目式学习通常需要基于学生兴趣进行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构成对复杂问题解决的依据,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与生活隔离、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相互独立或学科之间彼此割裂的状态。
第三,从学习方式上看,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掌握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通过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和作品制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综合并生成新的知识,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图谱;教师则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与解决、作品创意制作过程中适时给予必要的学习支架、教育资源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从学习评价来看,项目式学习评价的重点既不是传统教学所关注的“分数”,也并非简单地关注“作品”或“产品”本身,而是重视评价学生完成作品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分析及应用能力,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情况。因此,项目式学习的评价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作品评价、增值评价等方式的实践应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深圳市为例”(课题编号:2020ZQJK011)的研究成果。作者:贾建国,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靖,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教师。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2年第1期(上),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