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柳袁照:教育为何这么热衷“标准答案”?

发布于:百学网 2021-12-08

柳袁照:教育为何这么热衷“标准答案”?

  当下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标准化”。我所说的,不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也不说指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标准化”,各校千变万化,在“有效教学”理念一统下,其实变化也只有一种变化,就是“标准化”,也不细说。我在此强调的是,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指向,促使学生,确切的说是师生思维朝着一个方向:“标准化”。当下的考试,特别是重大的选拔性考试,左右着课堂。“标准化”是如何“控制”课堂的呢?则是“标准答案”。一张试卷,支撑的是“标准答案”。只要离开了“标准答案”,哪怕“新颖”、哪怕有“原创性”,都无济于事。教师依赖“标准答案”,学生服从“标准答案”。

  我越来越感觉到,“标准答案”是当下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恶性肿瘤”。我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不能说大话,要从能解决“标准答案”这样的“小领域”、“小问题”做起。近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能不能有一间课堂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从自己做起,在我的课堂上不设“标准答案”。提出任何问题,强调没有“标准答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陈述出理由,就是zui/hao的答案。一些地方常常会邀作讲座,我力求变这样的会场为“课堂”。要求大家暂且忘了自己身份,回到学生时代,双向互动,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发表,反复申明没有“标准答案。我之所以这样做,希望大家也能这样做,都能在自己的学校里建立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

  没有思想、见解,人云亦云,如何谈得上情怀、担当?没有教育的“创造”?如何有学生的“创造”?如何有未来社会的“创造”?莫言获奖,有诸多的理由。莫言没有读完中小学的全部课程,在他的头脑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经过“标准答案”的训练,这与他的作品富有“原创性”或许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有没有“创造性”,有天赋的因素。即使有天赋,不认真、全力地去保护,可贵的“创造品行”会很快地丢失。能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天赋,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态度、能力与认识水平。一个习惯于“标准答案”教书的人,每天、每时、每节课、每一个教育教学场合,都有“标准答案”的方向、轨道左右着,如何又能发挥、保护自己的“创造性”。自身没有创造性,如何能要求教育的对象具有“创造性”?

  微信朋友圈好好地挖掘、利用、整合,则是教育的资源。这样的资源不是静止的、封闭的,而是可以互动的、互相作用、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的。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组“裙子”的照片,古典的、民族的、色彩斑斓的、风姿摇曳的。有了感触,下载,一张张裁剪,把头与脚、身体都裁剪了。一组,写上一段话,发了出来:“我看到一组照片,是展现裙子之美的。不过,都是全身像,看了穿了的脸以后,却丢失了美感。被我一一裁剪了。维纳斯断了双臂才显示了真正的美,我以为裙子在属于自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无与伦比。对生活,对生命,对教育,对学校有什么启示呢?”很快朋友们纷纷发表意见,大多赞成我的意见,沿着我的思维演绎。不过,中央教科院的王老师,却不赞成。我又在微信朋友圈里接着说:“刚才,我发了一组剪掉头的单纯裙子照。看来我错了,不该剪去头。剪去头是目中无人,对教育的启发就是有效教育常常见物不见人。中央教科院王老师说得好,她说:‘对教育的启示就是没有单独存在的美感,都是和生命体融为一体的,剪掉了头,就是忽视了生命体的差异,只追求裙子自身存在的美,就是忘记了裙子本是人穿的。教育亦如此,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忽视了个体差异,只追求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结构性就是本末倒置,形式大于内容了。’”王老师能说出的观点,说的是自己的话。正是我们课堂上需要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受老师观点左右,——没有“标准答案”,何时好。

  王老师的对裙子的态度、观点,高于我的认识,道出了当下课堂存在问题的要害,课堂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老师个体的差异。当下,衡量好课是有标准的,“标准”本身无可非议,没有“标准”如何衡量差异、差别、高下、好坏?问题是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而且是不变的,是权威说的,是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文件”规定的。课堂上吹着一种“风”、散发出一种“味”,没有地域的差异,没有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没有文化的差异,更何况没有在不同的区域、历史、文化背景下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差异。

  曾有一个冬天,一场旷世之寒,袭击长江南北,寒雪纷纷扬扬。面对江南的风雪天地,我在微信上这样说:“江南的雪,也是柔和的精灵。江南的雪的冷峻,也只属于江南所有的那种温柔。不会是暴躁的,不会是肆无忌惮的,不会是绝情而忘乎所以的。有一种飘逸,有一种淡然,有一种浸入骨髓的禅意。”不是吗?即使下雪,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完全是不一样的,下的姿态不一样,飘落在地方的状态不一样,因而积雪积成的状态不一样,积雪积成的雪原更不一样。下雪是什么样子?雪原是什么样子?有“标准”吗?有“标准答案”吗?社会与自然世界从没有一个相同的事物、事件,为什么我们面对它们的时候,一定要人从一个方位、角度、视点去了解它、解答它呢?

  今日的课堂,就是明天的社会、明天的世界。今天让学生习惯从一种视角是看问题,长大以后怎么办?他们的思想、思维、情感的方式都是同类、同质、单一、机械的,如何去适应社会、引领社会向前发展。以“标准答案”左右考试、左右课堂教学、左右师生的思维方式,不但不是“教育”,甚至是反“教育”、反“天性”、反“规律”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有联系的,看似没有联系,其实它们之间有着许多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是有着间接的、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自然场景中有诸多现象,与课堂是相通的。比如,前方是远方,远方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有两条路,总比只有一条路要好,有三条路总比有两条路要好。有越来越多的路可以选择、取舍,当然更好。我们选择、取舍哪些路、哪条路的时候,就是求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锻炼的过程、提升的过程,不被现象迷惑的过程。一条太明亮的路却不一定比一条朦胧的路好,一条乡村泥泞的路不一定会比平坦的公路好,前方有许多可能,只有wei/yi的所谓“标准答案”性的选择往往会出问题,不是吗?

  教育为何这么热衷“标准答案”?有许多匪夷所思的理由。为了“标准答案”,追求“高效”、“有效”,课堂就成为寻找“直径”、走“直径”的过程。所谓“高效”、“有效”,不允许“走弯路”、受“挫折”,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允许“失败”。其实,“失败”也是美妙的体验,没有挫折与失败,哪有成绩、成就与成功,体验挫折、失败,也是体验成绩、成究与成功的前奏、前提。有时候,答案确实只有“wei/yi”,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把“wei/yi”一下子展现出来,现在所谓讲课堂效率、效益,往往就是直接呈现“wei/yi”。

  有一次,我去苏州一家园林,进入大门,走进厅堂,满是花窗。苏州园林的花窗是很讲究的,窗内窗外是相互的映衬、照应,也是相互的借景、拓展。每一堵墙壁上的花窗的款式、样式都会不一样,是苏州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可是迎面墙上的上下几排花窗的最上居中的花窗却没有窗隔,苏州园林花窗的窗隔是很讲究的,花纹、花饰的大小、间距,都是呈现艺术气息的。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一个没有窗隔?窗外古树森然,直接印入室内,效果也很好。于是,我拍了照片,把它发入微信朋友圈,附言:“园林的花窗之美,体现了园林的境界。花窗是镜框,花窗是一幅画。窗内窗外,呼唤呼应,实景虚景,都成一景。这个花窗的上中位置,少了窗格,是有意布局,还是坏了掉了?请朋友们说说。”有人说:是有意为之,留一隅望天”。有的干脆演绎:“那扇窗故意不布窗格,一来可以让观者更清晰地看到窗外风景,二来富有匠心,虚实结合,留白纵思,三呢,就仿佛书法中的错字一样,具有视觉冲击力。”另一个朋友接着话,继续深化:“那是一扇心窗,一千个游客便有一千扇心窗;来吧,同学们,给你的心窗雕花吧。”说实话,上述朋友的发言,近乎调侃。真实的情况是,这个窗隔坏了,拿掉了,新的还没有换上去。假如,这被好事者提供为考试题,以如此这般深挖“蕴含”的思路编制“标准答案”,会怎么样?这样做一次可以,两次可以,一年、两年,整个十二年基础教育每天都是如此?学生最后会怎么样?

  我以为当下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老师中的“标准答案”问题,是学校改革的大事。“标准答案”的实质,我们学校日常做着扼杀孩子“天性、创造性”的事情,却往往冠以教育之名。我希望建一间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从一间开始,到无数。在当下的考试背景下,我们一两个学校一下子颠覆“标准答案”也不现实,我们还要生存,但是,我们可以从我做起,从细微开始,从“一”开始,使我们的师生能从“标准化”中解放出来,人人有创造之心、创造之情、创造之能。最后的结束语似乎有点不衔接,云里雾里,但是我仍然以此作结:椅子上摆花瓶,是创意还是反常?有一种创意让人别扭,有一种反常却让人赏心悦目。而如此这般,一枝花花枝招展,是遗弃还是在意?

  作者:柳袁照八子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