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权威解读
近日,《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正式公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2018年,福建省高考将继续使用全国卷。那么,与往年相比,高考的考查要求有哪些变化?师生们又应该如何科学应对?记者请到了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各个学科教研员,从今天开始,为大家权威解读2018年考试大纲,希望对教师教学和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语文:三大变化需注意
解读专家:福建省普教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冯晓云
《考试大纲》语文学科部分与2017年考试大纲几乎一样,只有三处措辞上有细微的调整。
哪些地方有变化?
1.关于能力层次要求
《2017年考试大纲》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
《2018年考试大纲》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将“归纳整合”作为整体概念提出来,有强化的意味。
2.关于考试范围与要求
文学类文本
《2017年考试大纲》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018年考试大纲》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把“概念”变成“词语”,更符合文学类文本的特点。
3.关于写作
《2017年考试大纲》⑶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2018年考试大纲》⑶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变成了“用语贴切”,对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一点,表述也更科学一点。
应该如何应对?
我省高三语文教学要落实两次省学科会的要求,坚持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认真研读《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考学科评价报告》,积极利用两次学科会汇集共享的专题报告和研讨课的材料,以及《福建省2017~2018学年度高三语文学科复习关键问题指导问题指导与训练》系列材料,解决实际存在的关键问题,切切实实补好短板,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强调信息加工与逻辑推理训练,不走生硬分类与简单比对的老路。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着重抓微型小说和散文的体式特点,做实做好具体的鉴赏评价指导。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重视学生鉴赏的历练和积累,提倡鉴赏短文的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要以语言积累为基础,强调“正确、熟练、有效”,练习要重视情境任务的实践性和典型性。
写作教学,要积极运用“审辩思维”发展“深刻性”和“丰富性”,积极运用“批创思维”发展“新颖性”和“创造性”,不猜题,不押题,谨防套作和宿构。
数学:立足课本注重思维能力考查
解读专家:福建省普教室中学数学教研员陈中峰
考纲与2017年基本一致
与《2017年高考理(文)科数学考试大纲》相比,《2018年高考理(文)科数学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考试范围与要求等方面都没有变动。无论是知识内容及其要求的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还是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求、个性品质要求和考查要求都没有变化。
注重基础性要求
从考试大纲的层面看,2018年的高考命题应该会继续延续2017年的相关做法,如仍然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等,不会有大的变动。
备考建议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基础上,立足基本概念,立足基础,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落实到位。应立足课本,加强各部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在练习时以一般题为主,少练或者不练偏、难、怪题,老师和考生,只要按照原定计划和策略备考即可。
不过,当年度命题的直接依据是考试说明,具体的细节师生还需要关注2018年的考试说明变化情况。2018年考试说明发布后,我们也将第一时间作出解读。
生物:完善知识网络着重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解读专家:福建省普教室中学生物教研员林建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与2017年生物《考试大纲》比较,在“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没有变化;在“Ⅱ.考试范围与要求”方面,选修1模块增加了5个考点。
一、2018年生物《考试大纲》的变化
1.2018年生物《考试大纲》的“Ⅱ.考试范围与要求”对考试范围的文字描述略有变化,但描述的意思没有改变。
2.2018年生物《考试大纲》“Ⅱ.考试范围与要求”的选考部分,选修1模块增加5个考点,分别是:
5-2酶的运用
(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3)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
5-3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3)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的物质
(4)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由于我省只有很少的考生选学选修1模块,因此上述变化对我省的影响不大。
二、应对与建议
1.研究《考试大纲》等国家考试中心的相关文件,明确考试方向
认真学习2018年《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和国家考试中心主任姜钢的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明确“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了解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研究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从中领会“全国卷”的命题风格。关注热点问题,例如,全国卷几乎年年涉及的细胞和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体液调节、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点,以及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录和翻译、生物的变异、杂交育种、内环境与稳态、神经调节、免疫调节、植物激素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涉及频次较高的知识点。认真分析、评讲省、市质检试卷,查缺补漏,对症下药,组织有效的专题训练,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2.回归教材,完善知识网络
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题中的失误,是因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欠缺或理解上存在偏差所致。在后阶段的复习中应回归课本,依据《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梳理课本知识,从宏观上了解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提高对知识之间整体联系的认识,关注教材例举的生物现象、生物事实。对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等方面涉及的初高中衔接内容要有适当的补充。
3.渗透思想方法,着重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生物学科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往往隐藏在试题情境中,文字信息量大,图形、图表较为抽象,因此培养考生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关注热点问题。通过典型的习题训练,提高从模型、图表等非文本信息的提取方法,提高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逐渐提高评价和分析能力。
4.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技能性实验、探究实验和科学史中的实验等素材,不但要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典型的题例的拓展迁移训练,创设适宜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过程,学会控制条件、使用仪器、选用材料、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解释结果、设计评价或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要善于从教材科学史素材中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领悟生物科学思想方法,培养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5.适度练习,提升解题能力
注重选择基础性、综合性试题,着重训练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发挥《考试大纲的说明》中题型示例及样卷的指导作用,研究近年全国卷的特点,对考点进行细化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训练题、模拟卷,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适度的训练。
全国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长句表述方面,要求学生的观点表述有逻辑性、条理性,用专业术语描述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加强在学科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规范训练,同时还应该重视训练审题能力,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根据题干信息选择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答题。
6.提高规范答题的水平
进行适应网上阅卷特点的规范答题训练,要求学生的答题做到:①卷面清洁;②书写工整,字迹清晰;③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④突出要点、语言要简洁;⑤规范表述,尽可能使用课本上的结论性叙述表达,使用专业术语。
历史:重在考查核心素养及相关能力、方法
解读专家:福建省普教室中学历史教研员李林川
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纲表述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也就是说,历史科目的考核是基于2003年以来使用的历史课标规定的考试内容,即考点与去年相比并无大的调整,考查基本范式不变。总体上贯彻了“一体四层四翼”的命题指导思想,从实现高校选拔人才的目标而言,进一步提高甄别、区分和选拔的考试功能。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1.命题从基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考查侧重点转变。考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实测情况看,命题者多在非选择题上强化了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而在选择题上则多考查基于对历史事实与现象的历史理解与解释。
2.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引领的方向不变。以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为落点,注重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运用。考查指向更为直接、明确。可见,市面流行的所谓“高考必考点”作为知识立意的产物,已严重滞后于高考现实。
3.强调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不完全依托考纲考点,而以隐形考点或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为重要的题材,蕴含和强化德育的导向功能。
应对与建议
1.以基于史料的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以教材与课外材料为载体,以若干问题为纲重建知识结构,着眼于应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重构知识结构。
2.着重解构历史概念,强化历史理解与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方法的训练。一般来说,分为示范、模仿和自主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展开训练为宜。
3.关注并整理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相关题材,强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问题发现、讨论与解决中的体现。
4.把提高教与学的成效有效转化率,作为提升历史学科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突破点。改换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陈旧教学范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精讲与指导方式,总结有关知识框架、重要概念、常用方法等,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多想、多说、多做,使之在不断“试错”中理解、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
英语高考大纲解读>>>福建权威解读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
政治高考大纲解读>>>福建权威解读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政治)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