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读:新高考改革深度研究报告
2019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5年,也是上海和浙江实施新高考的第三年。在上海和浙江带头“示范”下,更多省份在今年也陆续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改革正式启动。有人评价说,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专门文件,是力度最大、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
根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6月,全国已经有14个省市启动了新高考改革。
2018年9月,原定2018年开始执行新高考方案的广东、河南等10省市宣布由于条件不成熟,推迟1年启动高考改革。究其原因,离不开以下两点:
1、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于2014年9月同时公布了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与2017年开始实施了第一届。但在两年的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2、很多地区的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资源还不完善,没有做好迎接新高考的准备,比如说改革以后某些科目可能会出现教师不足的情况。
在当前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成熟、教育资源不配套的情况下,部分省份推迟改革或许是明智的选择。即使在改革路上困难重重,但在2019年的下半年或者之后,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17个省市将会继续进行新高考改革,以达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目标。
新高考的改革将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就读和升学,是考生们和家长们密切关注的话题,下面通过调查、搜集整理资料后,来带大家梳理一下整个新高考改革的过程和“玩法”。
01.
新高考改革涉及哪些方面?
图片来源:腾讯教育
从范围上来看,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覆盖全国14个地区。新高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比如高考科目的设置、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自招/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志愿填报、监督管理机制等等一系列领域。
图片来源:亿欧智库《2019年新高考改革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
从改革内容来看,可以将改革重点分为考生学习、考试、录取这三个环节,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将对高中学校的教学和高中生的学业计划产生很大影响。
图片来源:亿欧智库《2019年新高考改革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
02.
新高考改革具体改革方案
新高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推文无法涵盖所有内容,将重点从高考科目设置、多元录取、平行志愿这三个与考生最利益相关的方面来阐述。
高考科目设置——“3+3”模式/“3+1+2”模式
“3+3”模式,即考生总成绩由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6选3,个别省份是7选3)成绩组成,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种模式,是首批和第二批进行改革试点省市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6个省市的实施方案。在这种模式下,考生将会有多种选科组合,3+7选3会有35种,3+6选3会有20种。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3+1+2”模式多次提及。所谓“3+1+2”模式,“3”是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1”是指考生在物理、历史两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所选择的1个科目;“2”是指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所选择的2个科目。这种模式将是第三批进行新高考改革省市福建、河北、湖北、辽宁、广东、重庆、江苏、湖南实施的计划。
2021年起,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根据教育部规定,选择性考试科目由各省自行组织命题。新的高考模式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每门150分;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100分。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物理、历史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余4门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以等级分计入总分,高考总分为750分。
考生们拥有了选科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的考试成绩作为高考成绩。但缺点是选考不同科目的学 生,单纯考试原始分的叠加成绩没有可比性。
因此,才不得不设计出一套非常复杂的转换方法——基于考生的原始分,获得该考生在此次考试中的排名,然后根据排名赋予该考生的转换分(即“赋分”)。因为现阶段“赋分”是基于考生在每次参加考试的所有考生中的排名决定,所以每次参加考试的考生群体的人数、学业水平将对考生的排名和赋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海方案倾向于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功能和等级性考试功能分开,合格性考试成绩只分“合格”、“不合格”;在合格性考试取得“合格”后才能参加等级性考试,而且,高中生只能参加一次等级性考试——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最接近原来高考形 式的设计。在等级赋分中,上海方案实行11级,每级分差为3分,没有办法克服一小部分考生原始分低1分,赋分低3分的问题。也许是为了减小这一问题对考生的影响,上海方案中每科等级赋分的部分只有30分。上海方案中,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在总分660分的高考成绩中占比31.8%,等级赋分部分只占比13.6%。
浙江方案比上海方案略复杂。在合格性考试功能的部分,浙江也实行成绩分5档的方案,这也许是因为在浙江省的综合素质评价招生 中部分高校需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做参考依据,“合格”、“不合格”的成绩呈现方式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另外,在等级 赋分中,浙江方案实行21级,每级分差为3分;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在总分750分的高考成绩中占比40.0%,等级赋分部分占比24.0%,这一比例也高于上海方案。为了克服原始分低1分,赋分低3分的问题给考生带来的影响,浙江允许考生参考两次,取分数高的成绩计入高考成绩;但这种设计无疑在命题和考试组织方面给自己出了更大的难题。
在福建、河北、湖北、辽宁、广东、重庆、江苏、湖南八省新高考改革中,语数外每科150分,总分450分,计原始分,物理、历史100分/门,计原始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100分/门,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总成绩。赋分等级分为A、B、C、D、E,5个等级,最低等级赋分为30分,等级区间以各省公布的为准。
多元录取——综合素质评价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部2014年12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 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这5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亿欧智库《2019年新高考改革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
国家一直在探索把高考科目的考试成绩不能度量的学生的优秀品质或能力纳入到高考选拔的指标体系中来,同时,也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让高校来选拔符合其培养要求的优秀人才。因此,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浙江省实行的“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招生,都是这种思路的结果。一般是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院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合算,择优录取。
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中,在全国综合高考改革大背景之下,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方式将成为众多高中学子通向名校的另一条赛道: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其中有14所高校面向多地区进行综合评价招生,其余高校在省内进行综合评价招生。
综合素质评价招生规模的扩大是改革趋势。综合评价已成为个别高校的主要招生方式,如南科大等新兴高校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本科招生录取多采用综合评价招生方式。在改革过程中,浙江省比较大规模的试行了“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招生”,2018年通过这种方式被录取的学生已经超过了1万人。尽管综合素质评价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仍需要警惕一些问题,比如:
如何制定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如何避免“违规操作”?自主招生出现的乱象是否会更大规模地重现在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渠道?考生要准备每一所申请高校的单独考试,高考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多元录取——自主招生
自2001年教育部门批准开启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早期试点以来, 实施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已经增至90所。“985工程”的38所高校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不在自主招生试点之列,其他的面向全国招生的试点院校也均为“211工程”大学,可见国家主要是给予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权。
▲自主招生录取流程
在连续几年自招大热过后,自招市场上出现种种乱象。在2018年的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8]14号),严格规范高校自主招生工作,提出十条要求。2019年自主招生迎来了其“冷却”的一年,各高校纷纷收紧“自主招生”入口。通过对比2018年自招情况发现,2019年自招名额普遍减少,报名条件有所提高,优惠条件却明显降低。
我们可以推断:自主招生将被进一步规范,实现其是选拔有非常突出的“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功能定位。
平行志愿——从“顺序志愿”到“平行志愿”
原有的“顺序志愿”的投档方式,遵从“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即先将第一志愿相同的考生按照高考成绩排队,再按照高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 (如:按105%的比例)投档。
第一志愿被淘汰的考生会按照第二志愿的院校再行投档,但此时若第二志愿的院校已经招满了第一志愿是该校的学生,那第二志愿的考生很有可能会直接落到下一个录取批次。所以,“顺序志愿”的投档方式ZD的问题是加大了考生“几分之差,掉一个录取批次”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遵从“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多次检索、一次投档”的原则,也就是说按照 高考成绩将所有考生进行排名,然后逐人按照个人志愿顺 序检索考生的投档学校,如果第一志愿还有名额就投档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已经满额,第二志愿还有名额就投档第二志愿,以此类推。只有这名考生所报考的所有志愿都没有名额的情况下,考生才会掉档。先一名考生投档结束后,才会按照上述的步骤检索后一名考生的志愿并投档。“平行志愿”投档方式ZD的好处是减少了考生因“几分之差掉一个录取批次”的风险,考生能够有更大的余地以“冲”的态度选择第一志愿。
在志愿投档方面,各省确定了具体的录取方案。比如浙江省2017年公布的录取方案中,确定了普通录取不分批次、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试成绩分段进行、投档比例定在1:1等实施方案,最大限度保护考生的利益。
福建、河北、湖北、辽宁、广东、重庆、江苏按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考生志愿由“院校+专业(组)”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湖南则是分三段录取,根据实际参考人数的一定比例,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分三段填报志愿和录取。
14省市新高考改革具体方案
上海:观“沪”上!一组图读懂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新变化
浙江:看“浙”里!一组图读懂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新变化
北京:一图读懂北京市新高考方案
天津:天津高考改革方案权威解读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
山东:一图了解2020年山东高考改革
海南:图解 | 一图带你读懂海南省高考改革
湖北:一图读懂湖北新高考改革方案
湖南:一图读懂湖南新高考方案
河北: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重庆: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辽宁: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广东:一图读懂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政策解读
江苏:江苏高考综合改革 | 一图读懂江苏高考新方案
福建:一图读懂福建高考综合改革
03.
新高考改革实践中的问题
“3+3”模式的困境
“3+3”模式在给予考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3+3”模式为命题、考试的组织、学校 的教学安排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试卷命题和科学赋分变得更为困难。简单地说,对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应该做到:无论每次考试参考人数是多大规模,无论学生参加几次考试,只要学生的学 业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该生所取得的分数应该是不变的。
2.“3+3”模式给高中的走班排课提出了挑战。如上海市执行“6选3”的方案,就有20种排列组合;如浙江省执 行“7选3”的方案,就有35种排列组合。无论是由于师 资、教室等条件的限制,还是由于高中学校功利应对新高考的考虑,能100%满足学生意愿,开满所有选考科目组合的学校并不多。以上海为例,全市257所高中学校中,开满20种组合的学校只有62所,仅占总体的 24.1%。
3.科目和分值设计不当引发考生选考“偏科”。比如, 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5.0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其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而在2016年未实行文理分科前,选择理科综合的考生占比63%。选考物理的学生减幅将近一半。另外,虽然在浙江省的新高考中选考物理能够选报90%以上的专业,最为有利,但某高中的数据显示选考物理的人数还是持续下降。
对考生能力的更高要求
新高考改革后,每个专业都会有具体要求考生需要参考哪些科目,这就给考生出了一道难题:如果我填报志愿的时候想报某个大学的A专业,结果发现A专业要求考物理,但我没有选物理,怎么办?所以,首先,学生需要收集各大学各专业对选考科目要求的详细信息, 而且要求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全面、方便检索。
学生又需要根据什么来选择专业并决定参考哪些科目呢?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的安排?还是看哪个专业热门?哪个专业好考?哪个专业毕业以后就业形势好?收入高?这对考生的生涯规划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元录取的渠道也需要考生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哪种录取方式最适合自己?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各试点高校都认可哪些竞赛的成绩和哪些综合素质评价的证明材料?各试点高校的复试又主要考哪些内容?采取什么形式?去年都是什么水平的学生获得了降分优惠?自己的胜算几何?学生有需求要收集这类信息并作出分析和决策。
学校的需求增加
对于新高考改革,高中学校最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层班排课,这几乎是所有学校都会有的需求。对于优质高中来说,重点大学的升学率,甚至是清北率,依然是“硬指标”,所以,这部分优质学校有强烈的“培优”需求。另外,高校需要继续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可以尝试引进生涯规划的理论、工具、课程、教师,并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
从学校“走班排课”和“培优”的具体需求来看,学校原始的人工排课已经很难满足新高考对走班排课的要求;另外,受到师资、校内教师对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也还不是很熟悉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不太容易在短期内自己搭建“培优” 体系。
参考资料:亿欧智库《2019年新高考改革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