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小说训练(4)
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①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②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③“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④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ZD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⑤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完成了。
⑥“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⑦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思,第二幅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痛。
⑧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故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
⑨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杜米斯吗?我偏偏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⑩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⑪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
⑫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⑬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普雷第,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⑭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单。
⑮“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本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⑧段为什么要插入报纸报道的内容?(4分)
答:
答案 揭示了小说的故事背景及社会环境,暗示了主题;引出下文凯莉对蒙娜丽莎的问罪,推进情节;与故事结尾蒙娜丽莎的行为形成对比(衬托),突出了对蒙娜丽莎人性的赞美。
2.赏析文章第⑫段画线句。(4分)
答:
答案 通过神情描写写蒙娜丽莎因被误解而挨打的凄惨和见到凯莉的兴奋,前后对比,表现了蒙娜丽莎的单纯质朴、对凯莉的信任(对爱的强烈渴望)。
3.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小说描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 一开始为蒙娜丽莎的质朴所吸引,想要接近她;后来收到蒙娜丽莎送还围巾,很感动;围上围巾被铜钉刺伤,很愤恨;最后知道真相,由衷赞美。小说通过写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变化,侧面衬托了蒙娜丽莎的形象;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的经典画作,以此为题,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暗示了小说的情节和线索。《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家为小女孩画的三次画像,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内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③隐喻了小说的主题。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小说中小女孩的笑容,象征着小女孩虽身处穷苦却懂得感恩以及强烈渴望得到爱和尊重的真诚,寄寓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她品质的赞美,隐喻了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父亲和房子
父亲喜欢盖房子。父亲盖的房子一座比一座强!这在三里五村是有口皆碑的。
叔叔当兵,今年就要复员了。爹娘四处托人为叔叔说媒,费了好些周折,终于定了一门亲事。对方托媒人捎来话:俺不怕没爹,只图人好!但有个条件,过门时必须有个“窝”住,不能和大伯哥家挤一块儿!
夜深了,我一觉醒来,昏黄的煤油灯下,父亲用哥哥写过字的作业纸卷成旱烟,不停地抽。“……十岁时俺爹就撇下俺们走了。弟弟把我既当哥又当爹,我可不能亏待他啊……”
娘沉默着,半天,说:盖吧,既然跟了你,我认了!
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了!除了两间土坯房、一张吃饭用的简易木桌和一家人睡觉的土炕外,什么都没有了。
那天,父亲从集市上赊回一头小猪仔,娘说:你们几个放学回来,好好挖菜喂着,年底卖了给你们做新衣裳穿,还能吃上香喷喷的猪肉炖粉条。
每天,我和两个哥哥比赛似的绕着田间地头一筐筐地挖野菜,回家再把它们切碎了,拌上少许的糠。看着小猪贪婪地吃着,一天天掰着指头算。
春节的鞭炮声噼里啪啦欢唱着,我穿着簇新的花裤花褂,拽着娘的手穿街过巷挨家拜年。婶子大娘们啧啧称赞:哎哟,小妮子,今天就跟花蝴蝶似的,真俊啊!
我大声说:回家吃饭喽——俺娘给俺烧了猪肉炖粉条!
这样想着,一次次自梦中醒来,满脸的笑意绵延着,嘴角的口水流了好多。
年底终于盼来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就在眼前!
腊月二十六,一声凄厉的猪叫后,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我快步冲出屋去,小猪——不,那两扇完整的猪肉,已经规整地躺到屠子的木车上了。屠子擦了擦手,从油腻腻的棉袄兜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钱来,数出几张,递给父亲。父亲的手似乎有些抖,他小心地接过钱,仔细数了数。一张张慢慢捋平了,揣进了怀里。
“那些内脏卖不卖?”屠子回头看着那堆在地上血红的一堆。
父亲似被电了一下,迟疑着,看了我们一眼,转过脸,狠狠地说:“卖!”
我和哥哥木木地站着,眼睁睁看着屠子将两扇猪肉连同猪肝、猪肠全部拿走了。
这个年,我和哥哥们自然没有猪肉吃,更别提新衣裳了。
半夜被娘的抽泣声惊醒,睁着眼悄悄地听——
娘哽咽着:“咱们大人吃点苦倒不算什么,只是太委屈孩子们了啊!”父亲叹着气,一口接一口地抽着烟,“这些钱还是不够啊!古人说长兄如父,越是咱这种情况越不能叫人家看不起啊!房子,一定要盖,还要盖全村zui.好的!”
冰雪融化了,燕子飞来了,呢喃着在茅檐下垒起了小窝。父亲要盖房子了,村里人都赶来帮忙,三间白石灰抹墙的新房子便傲然地挺立起来了!
父亲站在房前,笑呵呵地挨个给人们分着成品卷烟,合不拢嘴。
不久,二叔的媳妇娶进门来了,笑容荡漾在全家人的脸上。
父亲第二次盖房子是在十年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了。大哥也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了。那时农村早已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白面已经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了。大哥在港口做临时工,每月也能拿回家一百多块钱。因此这次盖起房子来,很是轻松。三间高大敞亮的红砖青瓦新房沐浴着骄阳矗立在眼前,父亲心里乐开了花。
四季的风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悠然从小院里走过,转眼二哥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了。
父母一鼓作气又给二哥盖好了新房子。娘松了口气,感慨地说:“活了多半辈子了,风里雨里,吃了多少苦;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不停地盖啊、盖啊……唉!等你二哥娶了媳妇,我们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可是娘的愿望却落空了,二哥刚娶过媳妇没几年,家里又要盖房子了!
前年,父亲接到通知,因老村宅地已承包给个人,老村里剩下的几户人家限令一个月内搬到新村。我打电话给父亲,说如果没有钱,我可以给他凑点。电话那端,父亲却轻松地说:爹有钱呢,足够用了!你一心把孩子拉扯好了就行。我和你娘身体好着呢,还用不着你们操心!
房子盖好后,我回了一趟家。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的情形!我绕着整个村子转了一圈又一圈,座座房子高大、气派,到底哪一家是呢?
有个热心的老婆婆指给了我,躲在村子的最后面,那是两间什么样的房子啊?!低矮的砖墙,窄小的院落,半旧的门窗(娘说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卑微、寒酸,和整个村子的布局格格不入。环顾四周,我鼻子酸酸的:这怎么住啊?
父亲坐在门口,安静地抽着旱烟卷,笑了笑,说:挺好了!两个老人,足够了。
我看着父亲,那被苦难压弯的后背更加隆起了,腰部深深弯下去,如一座历经岁月磨砺已不堪重负的木桥;常年风吹日晒的脸,已变成了黄土地的颜色,纵横交错的皱纹,恰似刚刚犁过的麦田……
泪水,悄悄盈满了双眸……
我的父亲母亲啊!
(有删改)
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父亲似被电了一下,迟疑着,看了我们一眼,转过脸,狠狠地说:“卖!”
答:
答案 这一句话属于细节描写,通过对父亲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父亲既心疼孩子又想把猪多卖点钱的复杂矛盾心情。
6.分析文本结尾两行文字的深刻意蕴。(4分)
泪水,悄悄盈满了双眸……
我的父亲母亲啊!
答:
答案 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呼告手法,表达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为有这样勤劳慈爱的父母而幸福、感动,看到父亲的年迈憔悴而心疼,因父母目前的生活状况而愧疚,等等。这样收束全文,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答:
答案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有责任心、坚韧不屈、勤劳节俭、善良知足的农民形象。①不因穷困而低头。怕因穷困被村里人看不起,再苦再难也要争口气盖房子。②疼爱孩子。给孩子盖好新房,最后一次盖房子给自己住,宁愿自己节省也不拖累孩子。③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弟弟从小跟着自己长大,勇敢承担起哥哥的责任。④勤劳节俭。为了给弟弟和两个儿子盖房子,任劳任怨,省吃俭用。⑤知足。辛苦一辈子忙于盖房子的老人,最后住在自己盖的狭小简陋的房子里,却自得其乐,知足满意。
8.这篇小说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独特的艺术技巧、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令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和个人阅读体验加以探究。(6分)
答:
(示例一):简洁朴实的语言。①用农民的身份、农民的语言塑造一对不甘贫穷、勇于承担、患难与共的贫穷夫妻形象。如文章前几段父母的一段对话:父亲说:“十岁时俺爹就撇下俺们走了。弟弟把我既当哥又当爹,我可不能亏待他啊……”娘沉默着,半天,说:盖吧,既然跟了你,我认了!
②平易朴实的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如父亲拒绝“我”的帮助时说:爹有钱呢,足够用了!你一心把孩子拉扯好了就行。我和你娘身体好着呢,还用不着你们操心!
(示例二)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记叙了父亲一辈子辛辛苦苦盖房子的经历,不仅仅是表达对父亲的赞美、感恩之情,也不能仅仅理解为通过追忆过去抒发个人的愧疚之情。
更重要的是,文章结尾父母的生活现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父辈为了孩子一生辛劳简朴,年老后却对子女们无欲无求,父母为了给我们创造幸福生活可以竭尽所有,我们是如何报答父母的?又该如何回报父母?
这篇文章独特的选材与视角使文章主旨深刻,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余地和思考空间。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