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2)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
孝亲情感出于人生而自然生发,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和共通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绵绵不息,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具有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在孝道与法律之间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与教训。然而自清末法制变革以来,传统法律制度已然崩溃,中华法系亦渐告解体,作为其核心价值和精神灵魂的孝道法文化也随之停止。经历清末修律、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运动的不断冲刷,不唯孝道法文化消失殆尽,一般孝道观念乃至道德价值亦如雨后残虹。
孝道文化的迷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观今日之社会,虐老行为时有所见,而法律的调控能力却十分有限。尽管民事法中规定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但又仅限于物质赡养范围之内,而这只是孝道最低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严重的不孝行为进行刑事追责,须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即长期虐待老人,或因遗弃造成老人重伤或死亡,才构成犯罪。这样的法律规定,很难真正发挥惩治不孝行为的作用。长此以往,势必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极大的挑战。孝道文化属于报答文化,其中既有人情上的知恩图报,也有功利上的付出回报,一方面为代际提供温情脉脉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也可消弭长辈心中老无所依的现实顾虑。因而孝道的弘扬有增进人际情感、消减人际隔阂的大功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孝道由此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公德的源头。
时代变迁,需要孝道法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推陈出新。由此,无论逻辑内容还是规范模式方面,传统孝道都需要一番扬弃。传统孝道精神可用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重见新意于今日之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之中。例如,子女对父母的人身伤害与精神侮辱,可否加重处罚?子女出于亲情对父母的违法行为包庇隐瞒,可否减轻处罚?对尽孝之人物、事迹,可否在精神褒奖之外再加物质奖励并将其制度化?这些问题要得到圆满解决,既需要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对传统孝道精神进行深刻体悟,还需要对现代法治精神有精准的把握。目前,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已对此展开有益的尝试。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有关于近亲属享有拒证权的新规定。2013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可以说已经迈出重要一步。这是对传统孝道法文化的呼应,也是传统法律价值的回归。
(节选自《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作者:龙大轩,有删改)
10.下面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道是传统法律体系的核心价值,其对传统国民性格的养成及社会秩序的构建影响深远。
B.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孝道法文化已被冲刷至全无,这让人们深感遗憾。
C.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之心使孝道得以更好地弘扬,此心是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的深层原因。
D.当前我们重拾孝道,应以古代孝道法为标杆并大力发扬其精神,方能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
解析:B项,“全无”错,原文是“消失殆尽”。C项,孝道是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的原因,而非“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之心”。D项,片面化,对古代孝道应扬弃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只是弘扬。
答案 A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的法律不能为老人颐养天年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构成很大的挑战。
B.我国社会虐老行为并不鲜见,是由法律规定赡养义务标准过低而刑事追责定性标准太高造成的。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对长辈行孝道源于人类自觉的情感反馈,因此要创建和谐的孝道文化,与其加强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不如加强报答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引导人们知恩图报。
D.因孝道产生的犯罪行为有其特殊性与个体性,在进行法律制度设定时,应给予一定的宽容或严厉,在具体执行时,也应有一定的变通。
解析:A项,将“长此以往”的未然之事说成已然。B项,强加因果,虐老行为与当前法律规定无因果关系,虐老行为是孝道文化迷失造成的后果。C项,“与其……不如……”曲解文意,加强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与加强报答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应同时并行。
答案 D
12.根据文本,概括孝道法文化的迷失造成的严重后果。(4分)
答:
答案 ①老人的现实处境不佳。 ②子女与老人代际关系产生隔阂,情感淡漠。 ③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有所减弱,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0分)
“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需要坚持的方针。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少国人眼中,非遗抢救没有必要,他们主张“淘汰论”,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人认为民间传统艺术必须改造,主张要与强势文化接轨,要融进西洋文化。如此改造性破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伤害早已有之且令人触目惊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倘若失去了独有的特性与特色,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将无独立的地位。
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传承中生存与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与保护是通过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代表性传承人,使濒危项目能以鲜活的形态生存于民间。所以,抢救性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濒危项目的内在生命,增强其活态传承发展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人为载体,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世代相承,延续发展。我们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是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而不是使其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有专家呼吁,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人去世,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术品种在消亡。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一些非遗项目依然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地方戏曲及说唱艺术中尤为突出。愿意投身戏曲、曲艺事业的年轻人太少,民间文艺团体难以靠演出维持运转,大批剧团面临生存的危机。传统艺术若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缺少具有经典品格和现代意识的传统优秀剧目,是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应该说这也是传统戏曲、曲艺发展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的表现。
濒危语言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亟待优先抢救与保护的。因为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来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语言的生死存亡关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传续和发展。今天,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特别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最后势必严重损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倘若语言的传承断档,离开了口头语言的诵唱,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等就会失传、消亡。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特性,要求我们除了要及时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语用等方面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保存外,不但特别要关注濒危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功能系统——这些系统是外在社会结构、权力争斗、阶层属性不断扭结、互动的结果;还要弄清族群固有的历史渊源、信仰凝结以及思维模式等深层次的内核。更为重要的是,应切实加强在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中对濒危语言的传承,提高各民族大众对本民族母语价值的认识,增强对母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应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得以群体性的传承。语言之本茁壮,文化之花方能灿烂。
(选自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有删改)
13.下列有关“抢救性保护”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抢救性保护的真正意义在于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B.抢救性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濒危项目的内在生命,使其能以鲜活的形态传承于民间。
C.抢救性保护的目的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D.抢救性保护濒危语言,就能保证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传续和发展,维护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解析:A项,断章取义,原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与保护是通过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代表性传承人,使濒危项目能以鲜活的形态生存于民间”。C项,与原意相悖,原文是“我们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是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而不是使其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D项,偷换概念,不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传续和发展”,而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传续和发展”;另外,“就能”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B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与强势文化接轨,融进西洋文化,将会使自身的文化传统丧失独有的特性与特色,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无独立地位。
B.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是传统艺术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C.如果离开了口头语言的诵唱,语言的传承断档,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如《玛纳斯》等就会随之失传、消亡。
D.只要重视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濒危语言,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母语的自豪感,濒危民族语言就能得以群体性传承。
解析:D项,定位内容在最后一段“应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得以群体性的传承”,把原来的必要条件误解为充分条件了。
答案 D
15.《格萨尔王》是一部篇幅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是目前世界上wei/yi的“活的史诗”。请结合文本就保护该史诗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4分)
答:
答案 ①保护《格萨尔王》传承人,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针对“传唱”来谈) ②利用更多丰富的、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格萨尔王》。(针对“创新”来谈) ③传承藏族民间语言,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针对“语言传承”来谈) ④加强对《格萨尔王》所反映的藏文化历史内涵的研究。(针对“深层次内核”来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