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2012年高考作文议论性散文论点的确立与分解

发布于:百学网 2012-04-05

2012年高考作文议论性散文论点的确立与分解

2012年高考作文议论性散文论点的确立与分解

二、议论性散文论点的确立与分解

(一)确立中心论点

议论性散文必须有一个中心话题或中心论点作为铺设文脉的精神首脑,以此为核心展开叙述和议论。以中心话题为文脉的文章,可以没有中心论点,但要求有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分说中心话题。《说村落》就是以中心话题为文脉、以分论点为逻辑顺序展开写作的。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先审准题意,确立中心论点。这在审题立意和议论文观点的提炼等相关章节已作阐释。

(二)提炼分论点

议论性散文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它具体深入地从多方面或多层次阐释和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表述zui.好警句化。分论点的提炼方法主要有:

1.分解法

论证中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似文章结构中的总分关系。如“理想”话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分论点则对“奋斗”一语进行具体分解:

①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②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③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一些抽象的文题,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一切》等常用此类结构布局谋篇来进行论证。

2.阐述法

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辩证地引出学习、工作应有这种精神后,便用了一组分论点来阐述它的含义: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此类形式最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阐释类的议论散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很适宜采用此类结构。

3.分类法

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时,就应该分门别类地提炼出几个论点来。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③贫困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4.利弊法

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该这样做,zui.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这一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

①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致富)  ②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③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又如一高考优秀作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

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5.因果法

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用事情的因果来证明其结果,或以结果作为证据来证明其原因的构思称为“因果分析式”。因,就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分论点);果,就是要证明的中心论点。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

以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确定:
  • 1




①只有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分析,才能摒弃不正确的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

②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益求精,才能找到某一时期、某一情境的zui.佳答案;

③追求zui.佳的答案,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和创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以“风度”为话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

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抓住本质,揭示事物间的真实可靠的因果关系,构思时运用因果分析式,往往能使论证不停留在浮浅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本质内核。

【例文】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 2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精彩点评】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化类议论性散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文艺观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具有别样韵致的美感。作者先取象于自然以引入观点,再举《水浒传》《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的事例进行论证。继而探究“缺陷”之美的形成原因:第一,在于真实,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一致;第二,在于其独特和恰如其分,缺陷不是丑陋和丑恶。进而指出完美可能存在但难以捉摸和“缺陷”为美的条件:“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身心俱丑的人物”,已非“缺陷”。在事理结合层层推进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文章最后以“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作结,再次表明观点,有水到渠成之妙。本文引用了大量为众人所熟悉的熟语、典故及《红楼梦》《水浒传》中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既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又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有力地论证了文章观点。
  • 3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高考诗歌填空题专练

高考诗歌填空题专练及10个精美PPT...
2022-04-01

2022高考1-3月各地联考范文汇编

阅读下面材料,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从国潮年货,国潮市集,再到新国潮消费时下,几乎每个品牌、平台和商圈,无论线上线下,都在紧紧抓住国潮,试图深挖其中的流量密码。国潮也正从一个个爆款单品所引发的...
2022-03-17

2022年高考英语应用文备考练习

1. 假定你是学生会主席李华,刚刚组织了校园活动传统中国才艺秀。请给外教Smith写一封信,感谢他的友情参与和精彩表现,同时询问他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内容包括: 1.表达感谢; 2.征求反...
2022-03-05

东方剑桥作文培训班作文检测(梧叶作文课)

东方剑桥培训班作文补习结束检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 成绩 一、选出下列句子方括号内应填的衔接连贯、语义贴切的一组序号 (本小题3分) (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木。 ①这儿的景...
2021-08-17

2021高考字音 字形综练(1)

字音、字形综合 1.(2018浙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
2020-08-18

教育之“地摊经济”,年赚300万,高考专题复习与训练

地摊经济因2020年两会,总理称赞的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立刻火爆开来,一夜之间,中国有几十万人走上了地摊经济就业大舞台。连外国网友也感叹,中华民族的抗压能力,无人可比! 据了解,英国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地摊文化典型博罗市场,法国有地摊经济象征哈斯拜...
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