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地摊经济”,年赚300万,高考专题复习与训练
“地摊经济”因2020年两会,总理称赞的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立刻“火爆”开来,一夜之间,中国有几十万人走上了“地摊经济”就业大舞台。连外国网友也感叹,中华民族的抗压能力,无人可比!
据了解,英国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地摊文化”典型——博罗市场,法国有“地摊经济”象征——“哈斯拜有机农作物市集”,德国有“地摊经济”代表——慕尼黑谷物市场,美国有大学“地摊经济”标志——波特兰农贸市场,日本也有大学“地摊经济”活跃去处——青山学院农夫市场。
由此开宗明义,但“地摊经济”并不LOW。“地摊经济”重拾人间烟火,重温城市的温度,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地摊经济”繁荣,是人间烟火气的象征,是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
这里,聊一聊教育之“地摊经济”。
一、教育“地摊经济”的历史溯源
★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15年,孔子创办私学,以“束修”(风干的肉)十条,即可以成为教育大家“有教无类”的受益者和弟子,史无前例。因此,孔仲尼校长,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从此,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或“学在四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可谓教育“地摊经济”的滥殇。称教育之“地摊经济”似乎很庸俗,但并不低劣。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孔子并非是最早办私学的第一人。据考证,夏商西周,都有人办私学,姓甚名谁不详。
★战国时期,各诸侯逐鹿中原,合纵连横,急需借重文人墨客、士人绝学,“养士之风”愈吹愈烈,既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出现,也推动了私学的兴盛。战国教育之“地摊经济”,为厚重的国学锦上添花,实至名归。
★秦朝一度禁止私人办学,教育之“地摊经济”销声匿迹。秦朝焚书坑儒,扼杀文化,短命而亡,令人唏嘘。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禁止私学发展。到东汉,教育之“地摊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随之而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私学沉寂,教育之“地摊经济”为之不盛,令人感伤。
★隋唐时期,官学为统治者培养“信徒”,造福唐朝文化,助推中国古典文化走向巅峰。而教育之“地摊经济”也十分“火爆”,与社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也是国学发展之重要内容,是史学研究之重要一脉。
★两宋对外开放,私人办学之书院兴盛,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书院四大学院,至今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欲寻“地摊经济”之芳踪,不时勾起人们对教育之“地摊经济”的遐想。理学大家朱熹办私学近50所,为教育之“地摊经济”贡献不斐,为人之翘擘称赞。
★元朝时期,除由政府直接管辖的官学外,民间“地摊”办学形式有庙学、私学、宗教教育和书院,政府对它们也都采取了保护、扶持、鼓励和倡导的政策,使之有所发展。元朝之私学,与宋代并无二至。
★明朝时期,官办教育在君主专制体制的支持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比唐、宋以来更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与此同时,私学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官学衰微和私学渐趋繁荣的时代。明朝后期,官府禁止私人办学,书院日益沉寂,私人办学的“地摊经济”受到抑制。
★清朝初年,禁止私学,发展官办教育。但私学屡禁不止,“地摊经济”满足了下层社会文化教育的需要,迫使清政府改变政策,兴办私学和书院。书院的课程设置,也与国子监相似,故能得以生存。
★民国时期,私学继续发展,“地摊经济”“个性”“灵活”的特色愈发突出。学生学习刻苦,生活朴素,但又追求个性,讲究救亡图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据统计,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和私人办学,占据了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近代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规定私学由政府接管,教育之“地摊经济”一度消失了近30年。1982年,“八二宪法”确定民办教育合法。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鼓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离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体经济单位和个人,遵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积极自愿地为发展教育事业力量,是对地方办学、社会力量办学的莫大激励。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之颁布,使民办教育的春天再次来临。
二、教育之“地摊经济”亟需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大门敞开,随着民办教育的春天到来,教育之“地摊经济”——校外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校外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减轻了家长教育负担,作为全日制公办学校、全日制民办学校“正规教育经济”的补充,新时期的“地摊经济”日渐繁荣,引人注目。较高的收入,自由的形式,吸引了许多体制内的教师投入教育之“地摊经济”的大潮。
但是,校外培训机构带来的培训繁荣景象的另一面,监管不力,问题频出,价格高昂,教育之“地摊经济”之乱象,当然引发人们热议和“吐槽”。
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规范,一方面整改,但违规补课,加重家长和学生负担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据报道,2018年下半年,全国整改有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256691所,完成整改率的94%。由此可以推断出,全国需要整改有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有273000多所。2019年1月,吉林省长春市关停553所校外培训机构,暂停整改636所。
据央视2019年11月曝光,每年约有12万多人被培训机构骗财,被骗人员高达百万元、千余元不等。
与友人聊天时,一初中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说,他在一个暑假里就赚了90多万;话音未落,另一个同仁“爆料”,他离职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朋友,培训初中数学,一年净赚300多万!
2020年5月召开的“两会”期间,切实落实“中小学减负”再次成为代表们和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年年喊减负,负担越减越重”。有代表提议,关停校外培训机构,净化校外培训市场,从根源上取缔教育之“地摊经济”。
教育之“地摊经济”由来已久,“高考是目前公平公正选拔的wei/yi方式”。只要有高考这一选拔方式的存在,校外培训机构这一教育之“地摊经济”就是教育生态之必须。
校外辅导机构是市场经济发育下的产物,并非中国特色。应当看到,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校外培训机构更加繁荣昌盛,没有国家要取缔校外培训机构,也不可能取缔校外培训机构。一言以蔽之,规范教育之“地摊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能让校外培训机构成为“试错地”“试验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此,您怎么看呢?
三、古代的“地摊经济”史专题复习
1.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六朝时开始设立“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
2.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
3.到唐末五代,战乱频繁,江淮富户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难的不少,使有些草市更渐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
4.宋代由于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了市坊界限,草市也随之有了很大发展。至宋代,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如陆游在其诗中就曾经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曾谈到江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四、古代“地摊经济”专题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人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实战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的原因.
解题指导
第(1)问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其中特点由材料一中“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可知是以工商业为主;“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说明分布比较密集;“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可知范围广、与周边地区联系紧密.背景主要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江南地区区域性分工方面来分析.
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新兴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像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兴起受商业的推动;郑州、石家庄等城市的兴起受铁路交通的影响;“帝国主义…”说明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影响方面,由于在明清时期我国城镇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而近代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分布由江浙地区转移到了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聚集地,加上交通相对发达,故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也促使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了中英城市发展不同的原因.中国主要从近代中国受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来进行分析;英国主要从工业革命对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来分析.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二: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四:中古西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头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回答:
(1)材料一、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
参考答案:
(1)答:发展:城市(镇 )兴起(1分) 商业繁荣(1分) 纸币产生(1分) 海外贸易兴盛(1分)
说明:宋代商业繁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答:地位:经济中心(1分) 意义:瓦解封建制度(1分) 孕育早期资产阶级(1分)
(3)答:都在交通要道上产生;都由集市贸易兴起;都产生了市民阶级;都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镇);都是自发形成。(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