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统编版高二上期末模拟卷(1)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1-21

统编版高二上期末模拟卷(1)

  仅用于交流,谢绝取做商用,向命题者致敬!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他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自是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尺度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 年

  茅盾

  天是阴沉沉的;天像在发闷,又像是没有睡醒,没精打采似的。虽然说不上是喜欢,老赵可是向来就不觉得他有理由来反对这样的天气。一年到头,他白天上公事房,公事房里他所占有的那个角落反正是不论阴晴都得开电灯的,晚上呢,他当然有个家,一丈见方那样一间,尽管外边太阳晒得狗吐舌,他这家还是得不到什么阳气。

  “我见鬼么,来看这种年货!”老赵偷偷叹口气,心里说。抽身就想走。

  现在他觉得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且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装酒等等诱人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他惘然想起昨天也是在这条街上走过,偶然朝一家食品店望一眼,看见高高挂在那里的一提一提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小小两个纸盒的密饯,再加两瓶酒,几块红白年糕,可是标价就要几万。

  有人说:“大减价的铺子真多,几乎一条街上没有不是大减价的,可是一看标价,比上月不减价的时候倒又提高了。”

  “这是为了下月不减价时再提高作准备呀!”又一人立刻接着俏皮地说。

  各种的报导,各种的预测,于是纷纷而来。

  老赵坐在他的“岗位”上,只是倾耳谛听,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心里也不起任何反应,

  大减价的铺子跟他向来很少关系,正像早上他路上碰见的鲜花摊儿一般。和他有切身关系的物品,向来是无所谓大减价的。

  他一边想,一边惘然看着那些闲谈的同事们的脸。他忽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又都那样勉强而刻板,好像是些不同形式的面具。而且即使是高声的笑,那笑声也极不自然,似乎本来不想笑,也并无可笑之处,不过为了闲谈中间总得夹一点笑声才合适,于是就官样文章的笑了起来。

  这一个新的感觉,使得老赵心里发毛,不敢再抬眼看了,而且又不敢想象自己的脸是否也跟面具似的,如果是,那又是怎样个谱式?

  老赵心里感到点空虚。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干脆不放假,那他这做父亲的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假了,他怎么办呢?站在马路上茫然四顾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设法曲尽为父之道,反正一年只这一次。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计算他的口袋里的全部财产。难道他做父亲的就连一些口福都不给他的孩子们么?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于脂肪的,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了;而这,似乎尚在他能力范围以内。

  “贵得怕人呀!”老赵低声说,便也伸手去摸一下那块宝贝。

  取钱的时候,手又碰到自己正楷抄写的那张单子,老赵微微一怔,但是他仍然很痛快地付了钱,拿起年糕,奋步走出了那店铺。

  现在只有老婆交办的差使了。要是这也顺利完成使命,那就连夫道也尽了,老赵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而手里的一斤猪油年糕又那么重甸甸地怪窝心,一丝开朗的皱纹掠过了老赵的苍白的面孔。

  天黑的时候,老赵回到家里了,这时候,在他这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子外边,而且麻雀的煞拉煞音的也在那整齐的楼房里响起来了。

  在小巷子里,也有个醉汉扯紧了嗓子,似哭非哭地,在哼着什么小调。从那些破烂平屋里闪出来的点点桐油灯光,加倍衬出了这地段的阴森——但并不冷落。挤在这里的人家照例是不能哑起嘴巴来的,今晚当然不会例外,不过跟坡上那一带整齐的楼房比起来,这里是另一种调子罢了。

  老赵的家也是这样。他的老婆检点着丈夫买来的东西,检一样,就问一次价钱,又唠叨了一回;两个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说说也够快乐似的。

  老赵不作声。回头看一眼两个睡着的孩子,好像自己回答自己似的说:“总也快过完了,抗日战争就要胜利了。”

  “哦,打完了仗,天上就落下金子来么?”老婆生气地大声说着。

  老赵低了头,半晌,这才偷偷叹口气说:“人,总得有个希望呵,人是要希望来喂养的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天是阴沉沉的”“没精打采似的”,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晦暗,给全文打上了暗淡的底色,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老赵在大街上,“心里感到点空虚”,既指对那些同事们闲谈中间夹一点笑声的不解,也指他面对物价飞涨的不知所措。

  C.老赵回到家,两个小孩子缠住不放,“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及对父亲的关心。

  D.小说前后两次出现“偷偷叹口气”,都很好地反映了老赵的心理,同中有异,前者是无奈中有愤慨,后者则是无奈中有期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惜墨如金,既叙写了老赵过年买东西的行为、感受,也交代了老赵单位的情况和同事的言论,使社会环境更具典型性。

  B.整齐的楼房里麻雀的煞拉煞音、醉汉的小调、破烂平屋里的点点桐油灯光,反衬出小巷的冷清和阴森,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小说多处运用反语,其中“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一句,诙谐风趣,调侃中却一语道尽老赵生活的心酸,是含泪的幽默。

  D.小说以老赵的自言自语收束金篇,辛酸中不乏温馨,艰难中看到希望,朴素中蕴含深思,直接揭示主旨,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境界。

  8.有人说茅盾的作品体现了“矛盾”,请概括老赵生活中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文中老赵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虽然生活不易,但其身上依然有许多亮色。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这种亮色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日:“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日:“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迀。为杭州剌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中的“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前,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14.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②。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因是,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诗人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判。

  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比。

  16.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2)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在《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无名的雕这件作品的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 ),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是清甜,苦味之中自然有一种甘味

  B.而是清甜,甘味之中自然有一种苦味

  C.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

  D.不是俗苦,而是在甘味中自有一种苦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运动员体能包含多种要素,① ,举重主要比力量,长跑主要比耐力,体操需要超强的柔韧性,羽毛球则看重协调能力。

  研究表明,在由影响竞技体育成绩的各种因素组成的金字塔中,最基础的底部是基础体能,往上是专项体能,再往上是专项技术,最上面才是竞技成绩。② ,有利于运动员保持稳定的竞技水平,从而延长运动生涯。

  一些优秀运动员,平时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大概占总训练量的70%。因此,要求运动员体能达标,③ ,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格局,代表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一个人的格局,映衬着他的世界,也影响着他的一生。人们总说:“有大格局者,能成大事。”但其实,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每天为小事而忙碌着。心怀大格局,也是为了过好小日子。

  阅读这段文字后,请围绕“大格局与小日子”这一话题,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阅读心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欢迎关注干货号:

  期末模拟卷(1)参答

  1.B

  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

  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即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

  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

  2.D

  “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

  3.C

  “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佐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现实的关系。而且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

  4.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起源于先秦;(1分)

  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1分)

  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论的相似、相近之处。(2分)

  首段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自孟子发轫。然后第二段从西方诗学提倡“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讲,指出其提出时间晚于我国。第三段将中西方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一点被著名学者钱钟书敏锐地发现过。

  5.①“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通识,即文学作品应该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功能。

  ②“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

  ③“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价值是“贵真”。

  ④“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是其坚实的思想基础。

  (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6.C

  “对父亲的关心”错,原文是“两个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说说也够快乐似的”,结合他们说的内容可知是对“好吃的好玩的种种”的渴望。

  7.A

  A项“惜墨如金”表述错误。原文详细描写了同事们闲谈大减价的事,及老赵的感觉“他忽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更详细描写了老赵买东西的过程和心理“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干脆不放假,那他这做父亲的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假了,他怎么办呢?……”,可见应为“不惜笔墨”。

  8.①物价飞涨,但又囊中羞涩(不得不“尽父道”“尽夫道”,给家里买点年货);

  ②对生活绝望,又怀有希望;

  ③人际关系虚伪,但要曲意逢迎;

  ④心里满是感慨,但脸上不表现出来。

  9.①尽父道:运用心理描写,写虽然生活很苦,还是觉得要让孩子乐一乐,享一点口福。

  ②尽夫道:运用心理描写,写老赵完成老婆交办的差使,自傲于自己是善良的堂堂公民。

  ③怀希望: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老赵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

  10.A

  “出讨”意思是征讨,词义紧密,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深州”是地名,不能断开,排除B项。

  本句译为: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断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

  11.D

  “本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的声律指的是诗赋的声韵格律。

  12.B

  “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错误。原文是“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应是李师道“不宜掠美”,应成就皇上的美名。

  13.(1)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提出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并尽量放出宫人。

  (得分点:“建言”,提议;“乞”,请求;“流瘠”,逃荒的饥民。每点1分。)

  (2)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们应当用物资帮助他,现在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能忍心收下的。

  (得分点:“雠”,即“仇”;“物”,物资;“谊”,名词用作状语,按情谊。每点1分。)

  14.①不愿卷入党争之事; ②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 ③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年少,直言谏诤不合时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

  由“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分析可知,不愿卷入党争之事;由“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分析可知,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由“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分析可知,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年少,直言谏诤不合时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

  15.B

  “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和批判”错。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是对子由治学方法的调侃。

  16.①因为圣人在著书时并不能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所以,在读书的同时应该多思考,就像学音乐、制器物时都不能局限于只学习弹弦和使用机械。(2分)

  ②在读书之余要重视生活实践,因为圣人的思想如同制作车轮的技艺,是需要亲身实践才能获得,不能仅凭别人的教学或读书获得。(2分)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每空1分)

  18.C

  根据语境,语意重点应为“苦中带甜”,A、B两项说“而是清甜”,

  D项“在甘味中自有一种苦”,都侧重在“甜”上,偏离了语意重点,故排除;

  C项说“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符合语境。

  19.B

  A.拟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怀,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B.比喻,把拉弓时弓弦的响声比喻为特别响的雷声。

  C.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说蜀道的高险。

  D.借代或互文,“管弦”为借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0.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

  画横线句子“我觉得最动人的是无名的雕这件作品的艺匠”的语病是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正确顺序应先是动词性的,再是形容词性的。“雕这件作品的”是动词性的,“无名的”是形容词性的,所以“雕这件作品的”在前,“无名的”在后。

  21.示例:①项目不同表现不同②体能储备足③并非可有可无(每句1分)

  22.①体能表现各有特点。 ②体能储备应该强化。 ③体能训练必须达标。

  (写出两句得1分,写出三句得2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