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高校自主招生会影响到很多群体,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一个学子,值得我们一一盘点。
一、自主招生扩展了国家的人才规格设置
在我国高校的招生录取中,国家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为了选拔和培育更好的人才,国家也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招生制度,以确保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动自主招生,结束了以往统考的历史,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自主招生的主要意图,是照顾那些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而高考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具体而言,大学自主招生录取通常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和优势。例如,非凡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殊人才,以及学术竞赛优秀获奖者等。这样的目标设置,有助于弥补统一高考带来的“大一统”弊端,增加人才选拔和培育的多样性,满足国家对于特殊人才的需要。
二、自主招生有利于高校自主办学和特色发展
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高校孜孜以求的梦想,在政策层面也有很多的呼吁和回应。比如,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确定了高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自主招生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目标,选择招收符合本校需求的学生。比如,南京大学作为综合院校,自主招生兼具文科、理科,理科招生对竞赛成绩要求较高,且每年招生条件有所提高;除奥林匹克竞赛外,还认可科技创新类比赛;文科招生水平提高,软性能力条件减少,其招生章程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虽然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范围和深度还有很大的缺陷,但跟以往相比还是还是更接近而非更背离国际惯例。这部分珍贵的自主权,为高校特色发展提供了支持,为学术发展和院校发展的“特殊性”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条件。
三、自主招生增加了家长的教育投资和焦虑
自主招生有风险,学生在学科竞赛上花费的时间,往往比文化课的时间还多,更不用提在培优方面的投资和花费了。但竞赛知识和高考知识存在很大差别,很难互相利用。因此,学生不仅要准备高考的知识点,还要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准备竞赛知识,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作为“幕后军师”的家长,既要帮助孩子参加竞赛、积极准备高考,又要时刻开导孩子,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自身也难免焦虑重重。例如,一位参加自主招生的女生,在高二生物竞赛考试前5个月,学校已经停了文化课,每天只做竞赛题。那年全国生物学省级竞赛一等奖才1000多人,而在参加竞赛之前,她的成绩在全校排100多名;参加竞赛培训之后,成绩跌至300多名。在经历了各种焦虑和打击之后,很多家长事后会感慨“自招有风险,选择需慎重”。
四、自主招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
2001年东南大学等3所院校率先试点了自主招生,当时的诱因之一,是1999年该校破格录取了一位有发明成果但高考成绩并不突出的“怪才”,引起了记者和学者们对于招收偏才、怪才的呼吁。可以说,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特长、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开辟脱颖而出的通道。有些学生没办法做到每门学科拿高分,但可以在某一科可以拿到非常高的分数,那么自主招生就给这类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遗憾的是,自主招收在设计上像是灰姑娘的水晶鞋,考生们难以理性对待扩大了的选择权,在信息不对称、竞赛风险太大的前提下,很多考生像飞蛾扑火般惨烈,成为陪考和炮灰。这增加了自主招生的“鸡肋”性质,同时也让自主招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偏离了选拔“偏才、怪才”的初衷,再次回到分数至上。
自主招生虽然只是统一高考中的小小补充,却也折射出高考的艰难,以及受影响各群体的无奈。
作者: 熊吟婉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