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语文如何备考
每年的3月20号左右,各高校自主招生就会紧锣密鼓地展开,再过2个月的时间,2019年的自招简章就会陆续出台。今年高三的应考学生该怎样在高考备考的同时做些准备?怎样准备笔试和面试?我根据往年的要求和经验,提一点建议。
首先,结合语文学科来说。可以利用课余和寒假期间把自己的自荐信(或者称之为“个人陈述”)准备一下,至少要把自己准备写进去的内容系统的梳理一下。
自荐信的重要性是给高校老师一个选拔你的理由,说服初审老师以获得初审资格的最重要的目的。自荐信(个人陈述)不能写成作文的形式,不能用程式化的方式呈现。切忌平铺直叙、内容庞杂却空洞,不能仅仅罗列参加过的活动及奖项,而应该重视对于自身个性及能力的详细描述,以突出个人优势。同时还应该运用写作技巧合理地安排行文思路,突出缜密逻辑和思维,给招生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自荐信中,要合理规划自荐信的细节、亮点来扬长避短,展现自己与其他考生与众不同的优势。尤其是特殊经历是自荐信的最重要的内容,比如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或者志愿服务,或者家族影响等,力争用镜头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每一个人身上,一定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即便我们的与众不同还没有在人群中凸现出来,只要我们肯主动地去挖掘,这些特殊性迟早可以成为自己的优势。当然,不要言过其实,不要犯缺乏逻辑和低级的错误。
其次,根据往年自招语文试题来说。大部分自招的高校,在语文科目考查的时候,知识面很宽,对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要求较高,通过测试知识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2018年北京大学语文试题由50道选择题,其中10道字音字形题,胶为基础;14道病句题,词语,连接句子题,10道文学常识,涉及诗作有关的地点,诗歌风格,经史子集的作品,成语出处等,还有两篇现代文,考了填写适当的词语,理解文意选出不正确的。这与高考的训练不太一致。如果平时学习中,完全用高考的方式,那么应对自招的内容是没有太多胜算的。
语文自主招生考查的内容如此之宽泛,我们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呢?
第一,要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关注最基础的语言部分,学会举一反三,注重语文的实际运用。高考考查的内容很窄,我们平时只注重复习与高考考点有关的知识,不注意每个知识点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自主招生考试原则是不脱离各科教学大纲,是对平时教学、应试教育的极大挑战,所以我们必须跳出高考的应试的束缚,关注中文专业的知识,比如字音字形,河南省的高考生是没有这部分基础知识,但是考生完全可以借助我们的教材来自己补充。如果是高一二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利用必修教材一的“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这一章节。关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形态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夯实基础,对自主招生考试也是实实在在的。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
第二、紧扣课本横向复习,按单元向外迁移,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依托必修1—5教材,抓住每一个单元,向外扩展;比如诗歌单元,就可以了解诗歌的知识。诗歌分为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重点是古代诗歌:诗史、代表作、在诗歌长河的位置、对诗歌的贡献等。还有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而散文在五个时代又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总的角度来分析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之间的特点、共性、相互联系。
学习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要了解中国诗文发展规律、特点;宏观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精神实质,对中国文化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有初步认识;了解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要素以及他们对现代伦理生活、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热点,注重实践,探究其缘由,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