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填报知彼必知之:找准两个定位
一、找准两个定位是重点
只有知己知彼,在把握自身高考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确定自己在全体考生中可能占有的位置,为比较准确地填报志愿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对自身竞争力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定位。
高考竞争力由六大要素构成,但主要表现在高考分数及由分数决定的排序位次上。由于有些地方第一、二批次(即重点批和本科批)是考前猜分填报、考后估分填报,故而只能够对自身高考竞争力进行预估定位。其依据是:通常来说,在高校招生计划、考生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所中学、一个区县、一个地市的考生录取比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起大落的情况不是很多。因此根据考生平时在学校的成绩水平以及高三下学期的调考、联考、模拟考(约五次大考,各地有所不同),在区、县、市所处的位置来推断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位次。首先,看所在中学在全省处在什么位置,是省重点中学、还是市级重点中学、或是一般中学,所在中学近三年各批次录取率大体在什么水平等等。其次,看考生本人在学校全体考生中是什么位置,是优等生、还是较好生、或是一般生等。上述情况弄清后,考生的位置大体就清楚了。再次,结合高考前猜分、高考后估分的情况,是比平时好,好多少;是比平时差,差多少;再进行六大要素综合分析,就可加以修正确定了。
1.“猜分填报”定位法。
(1)依据平时成绩定位。根据所在学校近3年的录取数据,结合该校学生的平时成绩,估计出本省市招生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例如:假设某校有高三(理工类)学生……。也就是说,该校平时排名前20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一本院校,排名201~48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二本院校。排名481~56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三本院校;排名561~760名的考生一般可以上高职高专院校。在此基础上,考生就可以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平时成绩来估算本省市招生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如果本校平时成绩……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一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50分;如果本校平时绩……,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二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10分;如果本校平时成绩……,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第三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50分。如果本校平时成绩……,那么就可以认为本省(市、区)招生高职高专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为250分(通常各省市自治区将高职高专的录取分为两个批次,不细例举)。(说明:高考的实际难度与平时考试的难度是否相似、相近等因素不会影响这种估算方法的运用,因为考生的定位是根据考生的考分排序位置推算出来的。)
(2)依据模拟考试定位。
高考前“猜分填报”志愿的省市一般都非常重视模拟考试的情况,但由于时间上的原因,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情况统计得很详细,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情况有的统计得很详细,有的就不那么详细了(可能仅有本校的情况统计),那就别说第三次了。
通过模拟考试的情况,一般会统计出各区县的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参考线,各科类考生成绩分布,各学校各科类考生排序位置等等信息资料。因此考生及家长可据此给自己定位。这样说对于初次参加高考并且没有掌握什么志愿填报基础知识的考生和家长有些茫然,下面以北京市为例,具体加以介绍。①
定位需要哪些资料?A.“一模”或“二模”的区划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
数线的参考线;全区考生的成绩分布(排序位置)。B.各区所编的《普通高考资料汇编》,里面必须有某区前三年考生高考分数分布表;某区前三年考生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如果有北京市前三年考生高分数分布表则更好,没有则参考市编资料。
②用这些资料就能定位吗?有些考生和家长可能会想:高考是全市统考,仅用区里的资料靠谱吗?能用区里的“小排位”换算成北京市的“大排位”吗?
的确高考是全市统考统招,用北京市的排序来定位当然更好,“据分填报”的地方不都是这样吗!可是,北京市的惯例只有全区模考,而没有全市模考,那就只有利用区模考的资料啦!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校招生计划、考生人数、教学质量以及高考模式等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所中学,尤其是一个区县的考生录取比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对多年的高考统计数据分析后发现,通过各区的数据换算成市统考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参照性。因此,充分利用区里的资料是可以进行定位的,同时也有简单实用的方法将区里的“小排位”换算成北京市的“大排位”。
③ 如何将“小排位”换算成“大排位”? 现用2009年海淀区的模考资料加以说明。如有几位理科考生二模成绩分别为600分、550分、500分,可以知道他们的区排序位置分别是1014位、2354位、3825位。
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再了解与自己考分和排序位置相当的院校近3~5年的录取情况。
④ 实行了“新课改”高考也能用吗?由于2010年北京高考在考试时间、科目设置、各科考试时间长度和各科总分四方面继续保持不变,而且据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时间和志愿设置也可能不变。这样一来,仅有的变化就是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录取的参考依据。根据已实施的天津等地情况看,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微乎其微。至于对专科(高职)的影响大一些,这里从略。
(3)将模考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定位。如何将模考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定位呢?……
2.“估分填报”定位法。
(1)依据平时成绩定位(与上面“猜分填报”同)。
(2)依据模拟考试定位(与上面“猜分填报”同)。
(3)依据高考估分定位。
① 当高考估分与模拟考试的成绩以及平时成绩相一致时(即大体相同或相近),是比较好办的,不论是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定位及依据模拟考试定位都可,只是稍作调整就行。但这样的情况毕竟不是大多数。
② 当高考估分与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平时成绩不相一致,即差别较大时,怎么办?笔者建议采用……。由于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时间只有三天左右,而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会将估分成绩从学校到各区、市都统计出来,再加之考生估分的稳定性差,波动性大,少的相差几分,多的相差几十分,因而准确性、可靠性都较低,故用来……(高考发挥失常除外)。
(4)除此之外,对各省市招考办或相关部门所预估的各批次(一般多为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应高度重视,既可将其作为……。因为这个预估分数基本是当地招考办组织专家根据当年考题的难度系数认真分析并与往年作比较分析,再结合当地重点中学考生估分情况的统计分析后加以综合得出来的,可信度非常高(或为颇具参考价值)。即便有误差也不是太大。不过,需要把握的特点是,一般这样的估分误差为正值即为高估的偏多。当然,全面分析当年的招生计划,及考生人数的增减,及当年考生整体竞争力的变化等是必不可少的。
(5)参照自己模拟考试和本次高考成绩,为自己确定一个客观的排位,应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选报学校和专业志愿。这里提醒估分高的考生,一是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攀比。不要两眼只盯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不要只局限于几所名校,防止因过分强调地点、名校和专业而失去进大学的机会。二要留有余地。第一志愿选择可以力争高就,但也要考虑到第一志愿不被录取时,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确保后续志愿能够录取。同时提醒估分低的考生,一是不要因为估分不高而放弃较高层次的院校志愿。例如:估计分数只能上本科二批而把本科一批志愿空着不填,一旦分数出来达到了本科一批线,因为没报本科一批志愿而不能被本科一批录取。即使真的分数只能够专科,填报了本科一批志愿也不妨碍本科二批的录取以及专科的录取。二是注意在具体填报时,要把自己估分达到的那个批次作为重点考虑,对较高层次的院校,也无妨心存侥幸,报一个“蹦一蹦”有可能够得着的,也不是没有录取的可能。
而对于考后“据分填报”,就比较容易一些,因为成绩已知,录取控制线已晓,位次排序已定,只要再进行五大要素的综合分析就可。当然,离完成高考志愿填报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二)立足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定位。
高考志愿是考生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时体现出来的志向和意愿,其核心是体
现考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选择。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各类人才。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仅仅只对自身高考竞争力进行定位,还应结合国家未来的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需求来思考个人的方向定位。要根据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重大战略举措,选择自己适合进入的行业,确定自己学习的专业。还可以根据自己中学阶段的学科成绩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专业。如理科考生的理综和外语基础相对好的,可以选择工科类中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语文、外语基础相对好的,可以选择理工科类中的管理类专业。文科考生的数、外较好的,可以选择文史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语、外、文综较好的,可以选择文史类的文、史、哲、医、艺术类专业等。
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确定的作为加快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 、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
那么,这些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项目,所涉及的行业与专业,就是我们高考志愿填报时的要选及重点。
同时,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考生在考虑填报专业时,应更多的思考自己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求,不要只考虑现在而忽略未来,不要只考虑某一层次而不思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就是选择高校专业要有前瞻性,既要考虑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又不能盲目地追热点。正确分析“冷”与“热”的辨证关系,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分析未来科学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作出正确合适的选择。
二、正确处理八大关系必不可少
(一)正确处理学校与专业的关系,要选专业。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关于学校与专业的关系——是要选专业还是要选学校,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同时,由于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主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出有针对性的选择。但是,对任何一个问题作出回答,都有一个适应人群的要求。因此,笔者从大众的角度,从大多数人适宜的角度,提出了正确处理学校与专业的关系,要选专业的观点。
1.要选学校与要选专业的界定。
(1)要选学校。即为使所报学校尽可能上一个档次(可将一个批次中的学校分为若干个档次)或一个批次,基本上不考虑专业,并以服从专业调剂为主。简言之,“让分尽其用,用在选校上”。
(2)要选专业。即为让专业能有所选择,不惜适当降低所报学校的一个档次甚至是一个批次。简言之,“让分尽其用,用在择业上”。
2.要选学校的五点主要理由。
笔者将要选学校的主要理由选取归纳如下:……
3.要选专业的七点主要理由。
很显然,在要选学校的主要观点中,……;这些之中很抽象、不具体,就不具有说服力和指导作用。如果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符合上述三点;那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就不具备上述三点吗?肯定不是。只能说他们比之清华、北大稍微差那么一点点而已。
那么正确处理学校与专业的关系,要选专业的主要理由如下:
(1)降低风险,做到保险。……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教育部的大力推广,一些省市区实行了平行志愿,这样一来,要选专业降低风险,起到保险的作用无疑会被弱化。但仅仅只是有所“弱化”而已,由于平行志愿仍然存在风险,故要选专业同样还有降低风险,起到保险的作用。
(2)……。持要选学校观点的考生及家长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考分超过学校录取最低分(校线)十几分,那不是浪费吗?还不如利用这十几分,让所报学校上一个档次或者一个批次。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问题的关键在于:……
从哪里来不重要,会干活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已经不是扛着一个名校牌子就可以满处跑的时代了,大家都变得现实了。一些跨国公司可能确实不限专业,他们只看重应聘者的能力,把人招来后自己花大力气培养,但那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单位都会想,如果你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实在的好处,就算你是名校的硕士、博士,又有什么意义?反过来说,你要是能帮我编程,能帮我修机床,我又何必计较你的出身呢?从哪里来不重要,会干活、能创效才是最重要的。
(7)关于专业的风险及调换。报考热门专业确有一定的风险,但比之要选学校的风险要小得多,这是因为,要选学校的风险在于能否进校的风险,要选专业的风险在于能否就业的风险,属于出校的风险,故而要小得多;对于非贫困家庭来说,热门专业的高成本风险可忽略不计。现在上大学后有许多学校都明文规定可以转专业,但是可以转不等于一定能够转,尤其是不等于人人都能够转。因为转专业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可谓限制多多,有……等七大条件,以及还要满足(详见本书第十三章327页),可见转专业是要掌握“门道”的,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广大考生及家长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东北大学招办主任※※※说:“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其选择常常有两种观点:一是赞成要选学校,一是赞成要选专业。但是就市场的检验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来看,要选专业比较合理。因为升学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当然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二)正确处理兴趣与就业的关系,要选就业。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而具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论是通过学习兴趣选专业,还是通过职业兴趣选专业都是可取的(惟兴趣则是不可取的)。但都需要以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作基础、作支撑。
1.……。由于考生所处的社会因素、客观环境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大多数考生根据兴趣的选择很可能大都在热门专业上,可是,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又是不具备这样的高考竞争实力的。怎么办?……。当然啦,考生的志趣恰好是冷门专业,录取分也低,那就天遂人愿了。
2.大多数考生的兴趣是广泛的。由于绝大多数的考生只是上完小学上中学,所接触的环境条件较有限,没有什么社会知识与经验,生活阅历也很缺乏;同时因高考生接触专业和职业信息太少,很难做出比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不易确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考生是没有明确的兴趣或志向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考生的兴趣是广泛的;一般来说,青年人的可塑性很强,不用太担心自己会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不下去的情形,随着接触的增多,兴趣其实是很容易培养出来的。同时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强的,让他们从就业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兴趣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大多数的考生毕业后是必须就业的。由于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出自于工薪家庭与非富有家庭,因此他们毕业后是必须自谋职业、自谋生计、自己养活自己的。同时在多达1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面前,有比就业还重要的问题吗?!在能够生存的条件下,去考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候,坐而论道,去奢谈兴趣还有必要吗。
(三)正确处理热门与冷门专业的关系。
虽然说专业的“热门”与“冷门”的形成归根到底是报考人数的多少决定的,但它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时代、时期的烙印。
(1)许许多多的人都去争报热门专业,说他们全都是盲目跟风、赶潮流是不客观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有辨别力的。
(2)热门专业从现象上看是报考人数众多形成的,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冒着风险去争报热门专业呢?难道他们都失去理智了吗?显然不是,从本质上看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从根子上看是在逐“利”。因为,一般说来,热门专业,不仅有利于就业,而且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社会地位优越,对自己的职业、人生都有莫大的益处。
(3)虽然对专业的热门与冷门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说专业的冷门与热门是经常变化的,几乎一年一个变,是不科学的,不符合事实的。真正的热门专业是多少年都不会大变的。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电子信息产业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已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知识密集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与此相关联的一些专业的“热”,就不是几年、而是十几年都不会变的(不排除其热度会有所变化)。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热{冷}门专业在热{冷}了许多年后供需达到不平衡,就会有所变化。这正是掌握报考技巧显示威力之所在。
(4)在市场经济下,专业决定就业,专业是就业的前提条件。因此,重视专业选择,首先是就业的要求,也是个人成才与发展的要求。
四川省通过对院校专业录取情况综合分析及考生志愿填报的抽样调查,无论是从实际录取的平均分数看,还是从考生志愿(尤其是第一专业志愿)填报的情况看,总体来说,考生选择较多的文科专业前10位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英语、法学、财政学、会计学、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报考较多的理科专业前10位是: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科学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明显可以看出,考生填报志愿时,经济、金融、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普遍具有吸引力,而与之相反的农、林、地、矿、轻纺、食品、公共事业等类别专业,即使近年来就业形势不错,但因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不高,却不被考生看好。
热门专业大家都想报,但不是人人都能报的。自身竞争力很强,足以支撑报名牌大学的热门当然好,但竞争力不是很强,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两难中选择:……(5)要充分认识到,进了热门专业,未必都是前程似锦;入了冷门,未必都是命运不济。
(四)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
各高校的招生专业及人数反映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招生计划是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志愿是考生志向和兴趣及能力的反映。虽然个人的志向、兴趣、爱好、能力是考生选择志愿的主要依据,但在考虑个人需要时,不能不兼顾国家的需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在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国家需要的前提下,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家确定的作为加快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 、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领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精神,抓住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这个大方向来自主地选择个人喜爱的院校和专业。只有这样,你的选择才有依据,实现的可能性才较大。不至于出现进校门时是热门专业,而出校门时则变成了冷门专业。
(五)正确处理招多与招少的关系。
各高校招生人数多少与录取机会大小有一定关系,关键在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之比。因此,应辩证对待、综合分析,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掌握心仪院校的报考动向、“大小年”及“三角年”等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一般情况来说,本地院校招生计划较多,而外地招生计划较少,因此招多招少的关系,实质上基本是本地院校与外地院校的关系。何谓报考动向?就是报考的当年,许多考生是对本地院校感兴趣大,还是对外地院校兴趣大,这是每年必须掌握的报考动向之一。因为全国除了北京以外,可以说外地的院校均比本地的院校要优、要强,而且因地域性问题导致差别更大。因此有的超一流的学校和有些重点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另外一点,外地院校单个招生量较小,但总和加起来并不少,关键是外地院校的招生专业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满足许多考生的专业需求,这一点连北京的院校都为之逊色,需要外地的院校的补充,何况其它地方。因此报考这部分专业及院校的考生是坚定的招少派,或者说是外地派。“大小年”、“三角年”在前面的章节已有专门的介绍从略,但对“大小年”、“三角年”加以把握是必须的。一般来说,招生人数太少的较难于把握,因为有的院校一共就招几个人,多一人与少一人报考差别就很大,加之现在基本上实现了”网招”,有些学校也就不派招生老师到招生现场了,于是就连交流、反馈信息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样的报考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有丝毫的疏忽大意。当然世界上的事物也是一分为二的,风险与机会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会而减少风险。
(六)正确处理批次与批次之间的关系。
高校招生是分批次进行录取的,前一批次的落榜不会影响后一批次志愿的录取,院校录取到哪个批次就依据哪个批次志愿,考生要正确理解再加以填报。(1) 关于提前批。由于提前批是”混合报”,即既有本科,又有专科;既有第一批次本科,又有第二批次本科,甚至有的地方有第三批次本科。高考志愿填报提前批(大多数院校不是想报就报的,还要体检、面试等),ZD的好处是增加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录取机会。但不利因素也是有的:提前批招生院校不太多;招生专业的选择范围较窄;在大城市的高校不多;重点院校较少等等。考生一定要把有利和不利因素都分析透彻了再报,因为一旦录取了是无”后悔药”可吃的。 (2) 关于本科第一、二、三批。属于这三批的考生尤其是第一批及其高分考生,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志愿填报录取之游戏规则。这就是对于后续批次志愿,你如果不报,就非常可惜的地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而如果你填报了,你就增加了一次或几次非常难得的可能被录取的机会。高招报考中出乎考生与家长意料之外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不要以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录取,而忽略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懂之游戏规则的表现,说句不该说的话,你即便被录取了不满意的批次院校或专业,当你在经过较长时间思考并全面加以权衡利弊后,你如否决那还不容易,“用脚投票”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报,那就连“用脚投票”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过,对那些“秋后算帐”的省市应当慎之又慎。
(七)正确处理第一志愿与非第一志愿的关系。
第一志愿最为重要,但非第一志愿也不可缺少。正确处理同批次第一志愿与非第一志愿之间的关系,就是首先要完全掌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之报考技巧。其次在院校志愿分数级差不适用,以及许多院校没有规定院校志愿分数级差的时候;牢记采用“梯度”报考非第一志愿的前提条件,即所报院校必须在前3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至少是该院校在前一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或者是考生能判定其当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再做到使志愿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具体有:(1)同批次志愿之间应形成梯度。特别是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之间均应拉开一定的档次,保持一定的梯度。(2)所选院校的专业与专业之间也应保持一定的梯度。除了院校与院校之间形成一个梯度外,还要按一定分数间隔,院校专业与专业之间形成一定梯度(一般而言之,具体要根据专业确定办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第一院校的专业与第二院校专业之间也形成梯度。(3)不同批次的院校之间也应有一定的梯度。每批院校之间有热冷区别,在录取过程中经常出现少数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比上批院校的批次录取控制线高出许多的现象,所以考生在选报志愿时也要注意。
(八)正确处理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院校的关系。
1.自身竞争力足以支撑考生报考京、沪、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当然要毫不犹豫地加以选择,因为这是上策。只有为数不太多的考生具有这种条件。
2.自身竞争力不足以支撑考生报考京、沪、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而能够支撑报考经济欠发达地区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时,笔者赞同到欠发达地区去。理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可能差一些,环境艰苦一些,但年青人为求学成才吃点苦是值得的。欠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之所以称为名牌,是因为其教学水平和教学环境、师资力量都是非常高的,办学也是富有特色的。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过去国家统包统配转变为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办法。所以只要是符合国家新时期发展所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哪里都急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具体来说,如西北地区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等。正确处理好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着你。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