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除了计算机,所有专业都劝退?
原创: 杨歌 老杨聊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
无论生活中还是网上,如果你关注过此类话题,会发现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那么该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一、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周期性
而绝大部分人,只能跟着热点走,既然无法把握未来,只能活在当下。如果把时间放大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你可能变得相对冷静一些。
1、80年代:热点专业不太明显,除了医学。80年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分配,保证毕业后有工作,干部身份,而且各行各业差别不大,现在都看不上的工厂待遇很好,因此热点专业不明显,医学,尤其是军医,相对受追捧一些。
2、90年代:商科法学外语。进入90年代,随着邓公南巡讲话,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出国热、全民经商热潮来临,国家领导人也公开说中国缺一百万会计、律师什么的,金融、会计、法学、外语、国际贸易尤其受到追捧。以两财一贸为代表的财经类大学热度很高,外交学院、外经贸、上财都能收到不少可以读清北的生源,某些年份江财东财都能达到浙大武大分数。理工农师范等专业受到一定的冷落,但医学一直坚挺。那时候最热门的就业去向是外企,90年代的外企都能拿到好几千月薪,是国企和民企的十倍,外企最热的是以宝洁为代表的快消行业。外企尤其青睐两外和外交学院这样的院校。
3、2000-2010年。2000年前后是世纪之交,发生了很多大事,金融危机、国企改革、国家机关改革、下岗潮、房产市场化、大学扩招、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加大(拉动内需)、城市化规模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刺激消费进程加快。外企热度有所下降,电力、房地产、三大电信运营商、三桶油、烟草、银行(得益于城市化和基建热潮)极为热门。在此背景下,经管法外等热度有所下降(但仍很高),土建、电气、石油、石化、电信、银行热度上升,IT和互联网热度也慢慢增加,但远不及现在,更集中在硬件和通讯、电子领域,互联网集中在门户网站、电商和社交(社区)等领域,共享经济还没到来。专业方面,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金融学、石油、通信工程、机械(车辆相关)、车辆工程热度高涨,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算是中规中矩。
4、2010-现在。随着城市进程的放缓、国家宏观调控、政治体制改革、八项规定等,各行各业,包括垄断行业、传统行业、房地产、银行、外企都出现颓势。国家不断强调消费、新经济、文化创新,在此背景下,电商、新金融、共享经济、直播、短视频、社交、影视等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BAT核心业务还是电商(包括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社交、娱乐(游戏、短视频、影视)、共享经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T行业异军突起一枝独秀,计算机类专业成为了wei/yi的热门专业。
所以,宏观来看,热点专业基本上十年一轮回。跟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息息相关,跟大环境和热钱流动方向息息相关,谁也别说学了某个专业一辈子都红红火火。哪怕现在,如日中天的IT和互联网行业也只是局部热点,行业和人才基本集中在一线和准一线城市,10个城市都不到。二线及以下的城市,真正的高收入行业还是集中在电力、电信、医疗、教育、银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事业编)。
未来,谁也不好说。可能是环境行业,可能是生命科学,可能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具体的行业,而是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技术手段。有一定可以确定,未来的热门行业一定是交叉行业和细分行业,绝不是具体的传统行业,热点也不会只集中在一个大行业中,而是星罗棋布。
常青树行业和专业。纵观这几十年,无论怎样变化,医疗、教育、法律、军警、馆藏行业一直不错,主要是准入门槛较高,是社会必需品,或者基本上面向公务员事业编,相关专业也一直比较热门,但不是最热门的那一批。中文、会计则属于中规中矩的万金油专业,跟行业无关。
二、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单一,考虑问题简单化
大部分人会以绝对性收入作为wei/yi的衡量标准,而不会考虑相对收入、生活成本、压力、成长性、时薪、生活质量、岗位性质、行业性质、社会评价体系。也不会明白即便是绝对性收入,和行业、岗位、学历、学校层次、个人适应性、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只是专业本身。也不明白专业和行业、职业、岗位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专业可以做很多职位和岗位,很多专业也可以做同一个职业和岗位。
在此背景下,大部分人会量化专业,计算机100分,软件工程95分,自动化90分,会计80分、金融75分……不要笑,很多人真是这么想的。
3、人们只会盯着zui.好的那个目标,并且把它为作为衡量标准
跟马云比,大家都是穷人,跟计算机比,其它专业都是垃圾专业,大部分人就是这种逻辑。所以和专业有关的问题基本上只有一种主流答案。问就是,计算机大法好,退一切保平安,万般皆下品惟有CS高。除了计算机以外的专业,都适合一本以下读,985,只有读计算机才不亏。
三、幸存着偏差心理作祟
当大家想推崇一件事情时,就会下意识产生幸存着偏差,会用小概率的好来代替整体。当大家想贬低一件事情时,也会下意识产生幸存着偏差,会用小概率的差来代替整体。
比如想说明计算机好,就说进BAT华为白菜价20万,自动把占学计算机的80%的,年薪低于20万的人,忽略了,他们也是人啊老铁。
比如想说互联网好,就说BAT,自动把占互联网企业80%的公司忽略了。他们也是公司啊老铁,互联网≠BAT。能被很多人知道的,那在互联网就是顶级公司了,可能只占全部数量的1%。
比如想说某专业差,就说毕业就失业,起薪两三千。
当然,不否认横向比较计算机专业的起薪高,互联网比绝大部分行业平均收入高,但不要用幸存着偏差的态度看问题。
四、大部分人都有甩锅心理
这个太普遍了,承认自己不行需要很大的勇气,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如果把锅甩给家庭、父母、学校、专业、社会,郁闷会减少一些,当然不否认你的现状和这些因素有关系,但甩锅意识还是要不得,不然一辈子都会陷入这种思维的泥泞,浑浑噩噩终生,临死都会抱怨,不是我不行,全都不帮我。
五、大部分人处于中低层
任何行业很职业都是金字塔型社会,低层至少占人数的一般以上,甚至大多数,自然抱怨就多,发声的力量就大,让人误以为这就是全部真相,而中高层一般太忙了,无暇去讨论这些。就像基层柜员都说银行不好了,但市行、省行、总行的人员,政策性银行、几大资产管理公司(也属于银行范围)很少说。
现实是什么情况?因为地域、行业发展特点、个人适应程度、性格、性别、家庭情况等复杂的因素,判断专业和职业好坏优劣是一件极其复杂,更多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绝不是直肠式思维。公务员、老师、事业编、医生、程序员、银行、央企、国企、外企、民企,各行各业有差别,但不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乐。
但是,千万别误会,我不是说专业都一样,计算机也一般,事实上计算机综合来看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只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用理性去看待问题。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