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新设的经济学科
六个新设的经济学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wei/yi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多年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发展成为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
学校劳动关系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劳动经济学专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经济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突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学习,毕业后学生具备在经济领域就职的调研、规划、评估、运营、咨询、营销等基本素养,能够在党政机关从事人才规划和劳动政策制定工作,在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教育培训类企业和人才中介机构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具备在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的基本素养。
课程设置
按照规定完整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世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流派、财政学、经济博弈论等;根据办学优势,开设了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平台课以及劳动经济学名著选读、实验劳动经济学、当代中国劳动经济专题、国际劳动力市场专题、劳动就业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职工福利与企业年金等专业特色课;此外,还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学、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财务报告分析、跨国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
劳动经济学为学校2019年新设特色专业,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学科规范,突出体现为以下三大特色。
一 是注重宽口径的经济管理大类专业基础。该专业注重发挥经济管理学院经管专业宽口径基础培养优势,通过开设学院平台课的方式与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层面实现贯通,学生上学期间可与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同步交流,拓宽专业视野,深化专业理解力。
二 是注重体现“工会与劳动关系”特色。在积极发挥劳动经济学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努力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劳动关系、劳工权益等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和研究范畴,围绕经济转型期劳动关系领域重点问题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多角度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
三 是注重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深造相结合。该专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多样的专业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际劳动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能力;同时立足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长远发展,兼顾拔尖专业人才的塑造,力争向高一级教育机构输送更多具有深造潜力的人才。
合肥学院——经济工程专业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建校伊始提出“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引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了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共建一所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协议,合肥学院(原合肥联合大学)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
经济工程学包括理论、方法、工具和主体间可核实性的知识以及各种经济学科、工程学科和法律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作为企业经济与工程学之间的连接口,多年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科学领域。
经济工程学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因此往往形成非常复杂的系统。这其中包括开发、执行、实施、优化以及在符合法律要求和规定下对某些系统的实际操作。这些系统不像纯粹经济性或者纯粹技术性系统那样,而是作为整体系统被人们研究。经济工程学是从技术性、经济性和法律性角度,利用系统理论、统计学、运筹学等不同的方法设计和构建真实的经济性和技术性体系,同时将来自相应模式中对生产、制造、营销以及信息系统的要求引入到现有的或者新型的真实系统中。
经济工程学是由经济学科和工程学科共同组成,两者同等重要。其内容为包括工程学科知识和经济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课程。它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同时也被列入众多大学工程学科的院系之中。经济工程不仅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科学性课程,同时也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性专业领域设立于公共以及私人的研究机构中。
经济工程学的毕业生尤其具有在经济和技术交叉领域中完成跨学科相关性任务的能力。经济工程师能够基于他们所受到的培训清晰地判断出与经济、技术和法律相关的各种问题情况并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既包含有企业经济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又包含有法学的课程内容在过去的几年中被推广到许多国家之中。
通过对经济工程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对其进行经济性和技术性的评判。力求通过跨学科的方法使得毕业生们获得处理问题的全局观。学科课程作为架在经济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桥梁,汇集来自两个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能力。为完成这一目标,课程设置不仅以在自然/工程和企业经济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在专业整合方面如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环境管理、流程管理和法律等继续进行开发。由此培养出毕业生们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以使得他们在技术与商业交叉领域胜任各项工作。
此合作专业由设立在合肥学院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主管
人才培养方案
1、本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合肥学院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霍尔斯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办学的相关协定,经由双方协商后制定。
2、本专业的学生前三学年在合肥学院,需完成基础德语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专业课程主要由德国教师来合肥学院讲授。第四学年在德国希尔德斯海姆-霍尔斯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学习,并在德国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完成相关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
3、本专业以德语为第一外语。德语必须达到希尔德斯海姆-霍尔斯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学位授予要求及德国的相关要求。
4、毕业实习由德国希尔德斯海姆-霍尔斯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由德方教授在德国指导完成。
南宁学院——数字经济专业
南宁学院是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的高校,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系教育部批准可向港澳台招收本科生的学校。学院前身为1985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在广西邕宁县蒲庙镇创办的邕江大学,2012年11月23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邕江大学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南宁学院。
数字经济(本科)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数字产业化领域金融、区块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产业数字化领域规划、设计、运营、维护等工作,掌握经济学、大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区块链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经济分析、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的基本方法,具备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经济数据统计分析、金融数据应用分析技能,以及新技术学习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
专业特色
(一)“双主体”合作共建专业
南宁学院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专业,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多学科结合的跨界培养策略
数字经济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是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个学科结合的跨界培养,是“技术+管理”复合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其能力逻辑为: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借助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等手段,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河北金融学院——精算学专业
河北金融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保定市,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华北、西北地区wei/yi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是河北省优先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是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精算学专业是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情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扎实的数理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领域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现代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具备较强的从事精算以及风险管理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投资公司、社会保障等部门从事产品定价建模及新产品开发、准备金精算评估、动态偿付能力测试、风险评估和管理、财务管理、预测分析、市场监管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1. 依托精算师考试,设置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涵盖精算师考试主干课程。
2. 借助保险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学校深厚的办学积淀,培养掌握精算技能和保险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 注重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主要课程设置
保险学、风险管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利息理论、R语言与精算实验、寿险精算Ⅰ、寿险精算Ⅱ、非寿险精算、项目管理实训、精算模型、精算管理、保险会计与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
就业方向(未来发展)
学生能够在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券商、监管部门等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保险、精算、风险管理、投资理财等工作。
铜陵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
铜陵学院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20年4月,“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成功入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成为安徽省wei/yi依托高校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0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
互联网金融学为四年制、全日制本科专业,以金融科技为主要培养方向,兼顾经济、金融、会计、统计等专业理论教育,服务于国内经济金融业发展,培养既符合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行业发展金融科技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又面向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网络金融、消费金融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和科技金融领域技术服务公司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统计学、金融经济学、互联网金融概论、互联网金融运营与管理、大数据金融、金融市场学、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金融理财与投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互联网金融法规与监管、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国际金融、电子商务等。
专业前景: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企业竞争的焦点。
2.互联网金融属于前沿新兴领域,需要懂IT技术、互联网思维和金融学的交叉型综合人才,传统的金融方向和IT技术方向人才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导致大量的人才缺口。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最早设立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专科院校。
3.大数据和云计算导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飞速发展。
4.互联网金融是每个人离不开的未来金融生活趋势。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立信”之名源自《论语》“民无信不立”,学校的起源可追溯到由著名教育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于1928年创办的立信教育事业。2011年学校获得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在9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和未来金融家摇篮。2018年12月,学校被列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高校。
金融科技专业是教育部2018年3月审批设立的我国首个金融科技专业,该专业被确立为上海市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金融科技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被立项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本专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具备从事金融科技类工作的职业道德、金融科技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行业认知,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金融产品设计与运营、金融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将相关商业场景下计量分析原理及方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有机结合,并运用到“产品设计”“量化分析”“风险控制”和“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的开展与运营管理,适应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并胜任互联网环境下金融科技相关岗位要求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金融科技概论、金融学、投资学原理、金融数据库技术、python编程、python金融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智能风险管理与监管科技、机器学习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金融大数据、金融科技前沿动态、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机器学习与金融应用实践、网络爬虫数据采集实战、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设计分解实践、大数据金融计量分析综合实践等。
毕业去向:在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金融科技产品开发、运营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