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要不要谈宗教
原创 司铎科技 SODO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会回避,或是说自己无宗教信仰,或是说这很迷信。
我们抛开这些主观意念,站在圈外看,艺术设计的创作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从本质上来说,任何题材都可以用。但是很多人会担心某些题材的敏感性,比如宗教。
宗教,这个和艺术一直都保持着紧密关系的话题,它真的敏感到完全触碰不得吗?
我们换一种角度看,用心理学的方式来看宗教,其实不过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敬畏,本质上在寻找一种精神支柱。而且对于艺术的发展历史来说,和宗教是相伴而生,互相影响的。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图源:bilibili.com
所以,与其直接放弃它,倒不如先了解一下宗教到底什么能谈?要怎么合理的创作,才能符合现代艺术设计,而不是滥用,也不是避之如蝎。
一. 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决定了:“能谈”
在人们印象中的艺术,除了看不懂以外,就是中世纪时期的古典主义作品。
它们大多来自天主教教堂中的湿壁画;意大利拉文纳市的圣维塔教堂中的马赛克装饰是拜占庭帝国东正教艺术的代表;十字架吊坠是拜占庭珠宝上出现最多的宗教符号元素;敦煌,龙门,香格里拉,灵隐,这些地方的佛教艺术多到数不清。
《哀悼基督》雕像,米开朗基罗作品,图源:liexue.cn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大家在做关于宗教的艺术调研时会不自觉的陷入这类作品中。
我们回归艺术和宗教本身。其实他们的相似点非常多,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
从本质上说,教义中的宗教形象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世观,是人们想象中的至高力量的形象,是人们精神信仰的物化。本质上,并不包含艺术家本身的个性和情感。
反过来,艺术家笔下的宗教,被赋予了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观念输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美和力量。
North Atlantic Ocean, Cape Breton, 1996-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图片来源:google
而艺术和宗教,都是源于思想的视觉化,输出方式相同,只是目的不同,但是都能带给人们的都是精神上的补足。
艺术史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史,而宗教史,可以说是一部人文社会史。
因此,我们再换成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兴衰变迁,都展现其中。在新时代到来前,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教育、思想、生老病死都是笼罩在宗教环境下的。
所以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都处于对外宣传与自我扩张的状态,当我们去试图寻找那些历史性上的现有文明记录(文字,画作等),多多少少都会有他的影子在。艺术品在制作过程中会包含大量创作家自身的主观意识与情绪,宗教正好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的寄托,所以在大量优秀的作品中我们都能品出一些宗教的味道。
张洹的“香灰画”:“马可福音No. 18”, 2011,图源:artron.net
既然宗教和艺术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宗教中到底哪些内容可以用到艺术创作中呢?
那些因宗教而衍生出的周边视觉元素,通过和艺术进行关联,宗教在其中的表现程度相对弱势的外显内容和设计元素。
比如巴洛克教堂常常会用到的柯林斯柱式中的花卉装饰茛苕。
很多艺术家喜欢用犹太教堂和清真寺中的神圣几何形状和瓷砖图案,即使是最潮流的时尚品牌,也爱用宗教元素。2007年,巴黎的鬼才设计师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设计了《处女》系列,不同的天神光芒、眼睛下的眼泪、美妙的妆容、飘逸的美裙,美的无法以简单的惊艳或者唯美来形容。
图片来源:google
因此,说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也不为过。
二. 艺术与宗教的相对独立决定了:“不能谈”
我们已经知道了宗教问题在艺术中是最稀松平常的灵感,但是也要意识到,任何文化在发展中,都会有相对性,有优秀的一面,也就有灰暗的一面。
宗教中有些领域是不建议大家探讨的:
1.不要涉及到具体的宗教核心价值导向性内容
关于宗教的精神内核,大家一定要保持尊重,不建议从批判性的视角进行思考。简而言之不要在作品中表达出对于宗教的怀疑态度,在不是教徒,或者并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定义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和思想。
对于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者来说,宗教对他们而言是思维意识与精神的感性寄托,而且这种精神层面的认知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或者可以理解成,信仰问题可以等于”不能改变的习惯问题”或者”严肃爱好问题”。
换句话来说,人的精神意志不为外界的因素所干扰。
就表世界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现存的宗教绝大部分都有着引人向善,让人变得更好的“精神指引”。
而这也引导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者。比如Quentin Tarantino,第一个将非线性叙事玩的出神入化的人,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做到zui.佳平衡,他近似变态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银幕形象,成为了不少有着电影梦的人的“精神指引”。
图片来源:google
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像Quentin Tarantino这样的“存在”,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指引和动力,所以就算我们不皈依某种宗教,但是对于精神上的寄托都是一样的,而艺术不应该成为“破坏”信仰的那一方,相反,艺术应该成为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欣赏的一方。
2.不要对有关宗教中的形式内容进行偷梁换柱,也就是所谓的“以形补形”
拿教堂举例,它是一种很奇妙的建筑,承载了很多本不该由他负责的任务:艺术品的展览馆,各个时期流派的绘画集中地,朝拜,加冕,结婚,埋葬名人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从古罗马一直到文艺复兴甚至是之后的一段时间,建筑史的风格都会一直围绕教堂展开。
就拿比萨教堂建筑群来说,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整体的建筑构成内容,教堂前的洗礼堂象征着人的出生,基督徒在主体教堂内部进行礼拜,朝圣,代表着人在世的所有的一切,在教堂旁边还有一座陵墓,象征人的死亡,整个建筑群体就正好映射着人的一辈子。
图片来源:google
教堂作为宗教中扮演“人与神交流”的场所,本身就具备了一些更加圣神的目的与作用,像这种建筑的象征意义大于它的物理价值,就像回忆,对于每个人来说,那是独属于心中的净土,任何人都不得践踏,随意扭曲。
因此,在宗教中取其“形”一定是为了你的创作服务的,换句话说,宗教的“形”是为了服从于本身的“意”,如果同学们的作品中并没有自己的“意”,那取“形”也只是空壳罢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创作意图和所选素材及表达意念,都需要具备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质。
比如下面这幅壁画 《The Saints Wear White》,就是诞生于这次疫情爆发,取材自湖北医护团队,展现的是守护和感恩,其“意”是希望透过教堂的庄重来致敬与铭记这群白衣天使,因为在这场不知何时结束的战役中,他们就是最伟大的无名英雄,他们会成为比宗教更具象化的精神寄托。
设计师韩笃一在湖北省的一间教堂中将这份情感,通过宗教元素升华了,更加的打动人心。
图片来源:网络
3.不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去解释宗教的核心观念
举个例子,传统佛教中会有“轮回”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基督教中就不存在;同样道教,佛教也有一些比如很写意的文字描述,对于创作作品来说,作品的讲解也是很关键的一环,词不达意还可以理解,若是扭曲事实就得不偿失了。
一方面,宗教题材需要在理论支撑上做到全面、具体;另一方面,需要强烈、丰富的个人情绪,这对于观者来说,是非常矛盾的点,稍有闪失,就容易留下不尊重、侮辱等印象。
虚拟数字佛龛《场》林万山作品,图源:搜狐
最后,如果大家真的想尝试做一个和宗教题材相关的话题,那么在做之前,请你先务必保证要充分对相关宗教有很详细的了解,尤其是在一些宗教禁忌的问题上要特别留意,因为尽管宗教和艺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是仍然是相对独立的。
-END-
更多艺术设计相关资讯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