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专业-生物科学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创立于1926年,是我国近代较早开展生物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曾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院士中有30余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或在清华大学工作过。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生物学并入其它院校,致使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一度中断。1984年恢复建系,并更名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简称生物系。
目录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现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分子酶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微藻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蛋白质药物、生物芯片、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制剂等。
科研教学机构有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子细胞生物学中心、中药研究室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合作研究机构有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药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
研究成果
生物系主要研究目标聚焦于重大国际科学前沿和对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领域。2004年孟安明教授和陈晔光教授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05年饶子和院士实验室在《Cell》杂志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罗永章教授负责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已获准上市;隋森芳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国强教授的可降解生物塑料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正在实现产业化;程京教授负责的博奥生物芯片公司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希望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
近几年,生物系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竞争力迅速增强。承担大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科研和教学成果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成果奖16项;获得国内外授权ZL100多项。
国际交流
生物系采取师生互换、互聘教授、合作研究、国际会议、教育资源互补等方式开扩学生眼界。近年来部分同学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瑞典乌普赛拉大学等国外大学交换学习一个学期。同时邀请几十位国内外专家在生物系作学术报告。
生物系设立了讲席教授席位,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和校友为同学授课,座谈为人治学感受及其成才感悟。参加“21世纪生命科学前沿论坛”的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Michael Brown, Joseph Goldstein, Phillip A. Sharp)与本科同学进行座谈后,三位科学家的共同印象是“清华园十分美丽,清华大学的学生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才培养成果目前,已毕业本科生中95%以上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其中很多人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相继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是活跃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基础医学及管理领域的一支有生力量。例如1989届本科毕业生施一公2003年荣获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也是这项奖项成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生命科学研究学者;1990届本科毕业生刘湘军获得了2003年度100名世界顶尖青年创新者(The 2003 World's 100 Top Young Innovators);1993届本科毕业生王帆获得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颁发的2004年斯隆科学奖(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 Winners of 2004)。历史上有26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获该奖,著名华裔学者李政道、李远哲、邱成桐等均曾获斯隆研究奖;1996届本科毕业生时松海荣获了2001年度全球wei/yi的zui.佳青年科学家奖(2001 Grand Prize Winner),并应邀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百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2000届毕业生颜宁获2005年度Science杂志(北美)青年科学家奖。施一公教授已于2007年全职回母校任教,现担任生物系系主任。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