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在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林耀华、郭宝钧诸先生为兼任教授。
1983年7月11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这是考古学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88年,严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2年,李伯谦任系主任,考古系与历史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李伯谦出任第一任院长。2000年,高崇文任第二任院长。
考古系现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本科生设立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古代建筑四个研究方向,有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四个教研室和陶瓷考古研究所、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实验室、技术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并在国内建有辽宁营口金牛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湖北天门石河镇、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和四川忠县甘井沟6处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1983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教学和学术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正式成立。2000年,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改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崇文任第一任院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图书文物资料、良好的教学实验设备,学科水平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考古文博学院现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另有客座教授2名,兼职教授2名。招收学生包括来自国内外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个层次,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历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培养的学生已有两千多人,他(她)们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成为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乃至于其它领域的中坚力量。学院设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和文物保存科学技术两个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建筑和文物保护四个专业(或专业方向)。部分专业介绍:
考古学专业
考古学科创建于1922年,是北京大学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考古专业作为国家该领域wei/yi的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被誉?quot;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中心"。本专业具有文理交叉性质,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进行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的初步研究。毕业生既能够从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馆等专业工作,也能够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方面的工作,并为继续深造,攻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博物馆学专业
博物馆学专业创办于1988年,该专业依托于首都北京为数众多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和大量的专家学者,拥有一座现代化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学界有着广泛的交流和密切联系。专业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除了博物馆学的理论课程外,还开设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藏品管理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此外,文物研究、文物保护、工艺美术方面的课程,更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了进入各级政府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或成为各类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外,还可以继续攻读博物馆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文物保护专业方向
文物保护专业方向是我院适应国家文物事业的需要而创办的按专业对待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多种分析仪器及研究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专业科研成果丰富,所承担的古代竹简的保护、土遗址防风化保护、文物风化机理及保护材料、脆弱纺织品保护加固材料等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课题,有的课题已有突破性的进展。本专业方向招收理科考生,毕业生既能够在国家文博系统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等专业技术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