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的几个维度
过年回家,很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一起喝喝茶,磕嗑瓜子,扯扯淡,交流过去一年的收获和体会。
二爷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南方村庄,村庄大部分人都是外出务工。在80年代末期开始就零星有人前往广东打工,90年代初期年轻人开始大规模地外出务工赚钱。
其实南方人市场化意识觉醒的很早,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那个时候村里青壮年开始走街串巷做些小生意,自己一般叫“搞副业”。这个和现在职场人的状况很相似,不甘于现状,想做点什么,就开始做些小买卖的副业,试图在面朝土地的生活里寻找突破口。
90年代初期广东的打工环境是很恶劣的,那个时候港台,外商投资刚刚起步,社会治安也很差,广州火车站的飞车党抢劫之类案件非常之多,经常能看见砍断人手脚的事件,到现在讲起来都让当年经历过的人心有余悸。
工厂的生活条件非常差,食堂饭菜基本就是白水煮白菜,再放点盐,然后放点地沟油。真的是地沟油,那种油买回来才几毛钱一斤。
那个时候一般流水线打工仔月工资大概在300元左右。相对于在农村土地刨食已经相当可观了。甚至于和当年城市职工相比都不算太少。中专毕业去工厂上班的,一个月大概是700左右,所以那个时候中专还很火。
大概在2001年加入世贸之后,外贸加工行业成了打工人的主要就业方向,到现在村里人打工赚钱第一大行业还是制衣,这个行业流水线工人工资收入往往相对可观,基本上都是6000起步,手脚勤快的都是1万以上,一般夫妻两人在外,两人互相帮衬,一年净赚20万以上稀疏平常。
随着打工的日子久了,脑子活络的人开始注意积累,逐步转型创业自己当老板。亲戚朋友中慢慢有人开始做阿里巴巴国际站电子外贸、盘下制衣工厂做加工、做电子生产厂、进出口成衣外贸等等业务。
有人做的好,有人做的差,大年小年收入不均等,收入也不是很稳定,但总体算下来是远好于上班,不像上班是稳定的穷。通过和他们交流,能够明显发现,转型成功的往往都是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相关供应链资源,一开始就奔着自己做生意去的人。
过年回家跟着大哥一起回的,大哥也是近几年转型成功的例子。大哥中学毕业后便没有再读书,去了广东跟着亲戚在制衣厂当打工仔,后来觉得做流水线没有前途,就自己用工资报了培训班学制衣画图,后来一直干这一行,十几年前开始在一个制衣厂干生产厂长。
再后来自己成立公司做副业,自己本身是生产厂做生产,副业便做上游产业链,专做制衣行业的进出口外贸,接国外订单,下单给制衣厂。
当一个产业链发展齐全后,往往会分化成多个专业链条。比如制衣行业,外贸公司只接单,倒手下单给专业制衣厂,生产后由专业QC公司进行质检,报单行负责进出口报单。专业化各司其职,各赚各的钱,大家都很轻松。
亲戚朋友基本上都是上着班时,便开始逐步做一项副业,不管开始好坏,赚不赚钱,先做起来。做着做着副业慢慢就变成了主业。并且,大家基本上没有一开始就辞职全心创业的,因此可以说背水一战的打法在创业路上要不得。
分析大家创业成功的案例,基本上可以把他们创业经历拆解成4个维度:
1.需求。知道潜在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找到满足需求的方案,理顺供应链,打磨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
2.流量。流量就是订单来源,从流量中转化客户,并且最好是稳定的客户,这里to B 和to C的生意又各有不同。
3.营销。制定方案让产品看起来更具有竞争力,使产品更容易卖出去,或者说搞定购买产品的人。
4.变现。好的产品最后都是要变现,变现才能产生利润,做好产品交付是基础中的基础。
纳西姆·塔勒布说过,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是海洛因和月薪。一份稳定,没有危机感,不需要怎么奋斗的工作,给你带来一份稳定收入的同时,也在慢慢杀死你的斗志,杀死你的创新能力,让你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
最可怕的是,这份工作是有瘾的因为它们让你上瘾,你想要变富有的方式恰恰让你变穷,那时你能做和想做的事情就只有工作、工作、再工作。
原创 楼二爷 楼二爷的梦呓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