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到底要不要去读个研究生

发布于:百学网 2024-02-19

到底要不要去读个研究生

  这一期主要是与大家讨论讨论“你是否真的需要去读研究生”的问题,这不仅适用于即将毕业的21级大学生,还适用于20级未考好走调剂或者想要二战的同学。“是否读研”这个问题几乎关系着你们人生的大致方向。

  到底读不读,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你做决定,更别提我这个网络陌生人了,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这两个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

  1.我读研的目的是什么?

  2.我有能力读研吗?

  读研的目的

  读研并不是你周围的人一窝蜂地去读,你觉得好像大三大四没啥课,你觉得无聊,你也去读;或者你大三不想去接受社会的毒打,逃避工作,想继续留在学校这个圈子里,你去读。这种读研看似是迎合了大众的目光,显得你这一年很充实,而且不用着急找工作,但其实这种毫无目的的读研,你可能很容易就陷入迷茫。

  在决定是否考研之前,你要去搜集你以后想要从事的工作/你现在就读专业的招聘要求,如果你本科在这个城市的口碑很好,接受度高,或者你想去的某个岗位你符合要求,那为什么不直接去工作呢?并不是读了研究生就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呀。一年的备考,三年的研究生,你就比同龄本科生晚了四年,而这四年时间,政策又有多大的变化,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变化,你有把握吗?

  这还是你考上了的情况,假若你要是考不上,你不仅再次陷入工作or二战的迷茫,还失去了应届生的机会。对于很多单位而言,特别是公务员这一块(包括选调生),应届生的机会多很多。

  我还是拿自己举例子。我的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是学科语文专业,听起来我的研究生专业似乎更好就业,更好考教师编制,但是就我们这个地方的政策来说(某新一线城市),我本科毕业的时候考教师编更容易,因为我本科拿到的奖学金更多,是符合招聘要求的,但是让我现在在研究生院校拿个一等奖学金,说实话,真的难。大家能读研的,不是特别聪明的,就是特别努力的,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竞争压力更大。

  除了以后的就业问题外,你们还需要考虑的是:我读研究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就业还是单纯地热爱学术?若是前者,那么就回到上面,若是后者,那你就要好好考察你所在领域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了。有可能你热爱文学,但是你要去深究某一方向,还是很枯燥的,你需要读大量的竖排繁体古籍,这都是需要你坐冷板凳的,不是你读两本外国文学就能够应付得了的事情。

  读研的能力

  第二个就是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读研的能力。

  首先要考察的就是自己是否有毅力考上?你要是一边想着国考,一边想着考研,还想着某个事业单位的招聘,说实话,你若不是聪明过人、三头六臂,你真的是一个也上不了。一定要狠抓一个方向,不要三心二意,总觉得自己有退路,不要给自己留退路,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一边备考一边到处浪,考了三次都没考上研的那种我身边就有真实例子。你要是想着我考研还能够去哪个地方打卡,还能做做美甲头发,还能和朋友唧唧歪歪煲电话粥(不是不可以,但是频率很低很低),那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外部因素。一方面是你的家庭,你的父母是否支持你考研?我也知道有很多朋友的父母就想着孩子早点毕业工作持家,若是这种父母,一定要和他们好好谈,假如他们不同意而你又执意要考,你就要承受在这备考过程中父母亲戚的阻挠,以及考不上的结果。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院校的问题,涉及到院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考研资料是否容易获取等等问题.

  院校、专业的选择

  你一开始就要确定考哪个院校(全国统考的没关系)。我建议大家按照这个思路去理顺:地域-学校-专业(后两者可以调换顺序)。

  我觉得最重要的真的是地域,这决定你在哪里发展,也决定你所选择院校在该地区是否吃香。比如你想考师范大学,除了教育部直属的那六所,地方性的师范大学在当地也有一定实力,但是你要是拿地方性师范大学的文凭去应聘另一个城市的岗位,认可度肯定没有本城市那么高。说实话,你选择读研的城市,基本上就是你以后发展的城市(这种概率很大很大,因为你导师的资源、你同学的资源都在这儿),你要选择一个你以后愿意在这儿生活的城市,再去考这个地方的院校。

  再者就是学校。你要关心这个学校的当地甚至邻近几个城市的认可度,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根据官网的资料、学姐学长的经验,你就能判断这个学校的难度大概在多少。在这一步中,你要确定初试的参考书(包括数量,也就是有多少本;还包括质量,也就是考的难度,它是考得广还是考得深?);是否公布真题以及真题的难度;报录比是多少;复试是否有歧视,初试复试占比多少,保研率有多少等等。

  最后是专业。如果你所在院校的某一专业特别好,比如师范类、财经类、法律类,就不用考虑这所院校是否是985、211、双一流,只要你这个专业的在专业领域的认可度高,你又想从事该专业相关的工作,那就大胆地去考吧。

  一些碎碎念

  1.是否报班。这个是影响很大一部分人“是否要考研”的因素之一,因为报班涉及到几千几万的开销、涉及考研的时间安排和进程。

  是否报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经济能力。个人建议,政治类不用报,线下班不用报,只报专业课的话,花费是比较少的,3000-5000就能搞定;英语的话,只推荐外刊精读班,其他的不推荐。可以来我们主编共同打造的【经济学人考研英语】公众号平台的外刊精读训练营,打好英语基础,因为重要的是持续保持英语语感,英语就是需要每天坚持,其它的都是虚的;其次是自己的学习能力。你要是考的本专业,本科成绩还可以,考研院校的专业课又不难,那就没必要报。或者你的学习能力很强,比如你的四六级分比较高,你考某些证都是一次性过,这就代表你的学习能力可以,考研也可以通过看网课、刷题的;最后是你的自控能力。报班有两个好处,一是有人监管你,并且给你制定大致方向、进度,二是能看到同班级的人的学习情况,了解对手的学习状况,这样能够帮助你不断自省、对比并给你压迫感,三是跟着学长学姐学习,后期获得的资源会更多,当然这些资源也可以靠你自己去获取,只不过没有报班来得快而已。

  2.专硕or学硕 很多专业会有专硕和学硕,你考哪个,也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因素来决定:一是学费,通常学硕是7000,专硕是10000-15000;二是就业意向,若是读博那肯定是学硕,硕士毕业就想工作就可以选择专硕;三是英语水平,学硕是考英语一,专硕是考英语二,一比二稍微难一些;四是地理位置,有些院校专硕学硕的校区是不同的。

  3.考研是一场信息战。考研不是高考,不是你越努力分就越高的,你必须学会取舍,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分辨信息。考研资料太多了,特别是政治和英语,你一定要在前期做好准备,政治跟谁?英语跟谁?看不看网课?哪些题目看网课?不要全都想抓全都想要。

  专业课信息获取相对而言就更难了,你一定要时时刻刻关注院校的信息,比如官网、学姐学长的小道消息、各大论坛的帖子、院校的跳蚤群/二手群之类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