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用以往数据分析互联网舆情的方式
近年来,网络舆情的活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迅速形成网上舆论,并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相关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一些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发生,进而破坏政治生活秩序,并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
舆情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必不可少的制约力量。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然而,网络舆情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又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
在网络舆论表达中,“愤青”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对官员腐败、下岗失业、贫富差距等社会现实问题不满,而社会现实中又缺乏一个能够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因此互联网成了公众情绪发泄和言论发表的的天然平台。尤其是遇到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便会通过互联网集中表现出来。传统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责任,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是主要的,至少也是平衡报道,而网络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则完全不同,为吸引更多网民的参与,绝大部分内容是问题揭露和现实批判。最容易引发网民关注并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的事件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如工资、房价、公共安全等,另一类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社会正义、社会公平、反腐败等等。
通过舆情处理应急预案决策协调机构和舆情应急预案机构,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针对网络舆情问题,可以建立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各部门参加的舆情监管机构,在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当突发事件到来时,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采取有计划的步骤,沉稳地面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总之,舆论虽然不是政府决策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对政府的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借助网络这一信息化工具,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很容易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正确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适时引导舆论方向,充分发挥网络传播这一全新的政治参与工具的作用,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我国的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