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自招变脸下的“综合评价”招生将是县中学的机遇?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1-07

自招变脸下的“综合评价”招生将是县中学的机遇?

  这两天,很多高中老师在讨论一个“重磅消息”:2020年,国内高水平大学(传统意义上的211、985高校)可能全面取消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全国一盘棋实行双一流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新模式中,高考成绩占80%,学校测试占20%……

  详见:2020自主招生大变脸,网传改为“综合评价” 只有36所高校有资格!

  如果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调整

  对高中生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位高中校长说:“这两年高考后常有新闻出来,说北大、清华每年在浙江共录取300多人,但是凭高考裸分进这两所名校的,只有十几二十人。这么一算,差不多300人都是通过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进了北大、清华。如此说来,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要去拼高考裸分了。”(疑似讨论稿中的入围资格:高考成绩排名或奥赛国一二等奖)

  之前,在杭州的多所重高里,很多同学一进高中,就开始为自主招生、三位一体做准备,最直接的是参加学科竞赛。想要竞赛拿到好成绩,甚至有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抢跑。

  一位重高老师说:“有一些地方的初中学生是2+4模式,意思是初中知识学两年,就开始接触高中知识。想要领先,基础知识要提早上,否则没时间。”

  进入高中后,高一要开始参加竞赛。与此同时,日常课业也不能丢,高考内容要学,还要兼顾一两门竞赛,这些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前两年,我有个学生考了700分,他高二参加选考就拿到300分,之后脱产好几个月,去参加数学竞赛。但是最后很可惜,省一等奖还是没拿到。这个孩子还算幸运,高考成绩不错,最终去了中科大。”这位老师说。

  杭州一位妈妈说,儿子去年参加高考,高一高二阶段一直在忙学科竞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其中的辛苦和压力无法想象,我们当时一心想以竞赛成绩,在高校的自主招生中争取到主动地位,结果拼到最后,竞赛不理想,高考也未发挥好。“我以自己孩子成长经历告诉大家,自主招生最终胜出的只是极少量的学生,升学之路没有捷径。”

  竞赛要花时间,投入精力,而且很有可能会影响高考成绩。

  另一位高中老师举了个例子,班里有个孩子花了很多精力参加竞赛,拿到省一等奖,但高考成绩没考好,只有630分。“如果他是今年高考,又没有拿到全国金牌银牌(国一、国二),以630分的高考成绩,可能很多高校三位一体的初审资格都拿不到。”

  往年,在很多高中学校里,因参加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同学众多,学校会组织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

  有的学校抓住4月选考、6月高考中间的两个月时间,给有需求的学生上课。内容是高于高考、低于竞赛,主要针对笔试内容。面试也要培训,模拟面试、模拟打分。

  “算起来,差不多80%的学生都会参加这个培训的。”杭州一位重高班主任说,现在这届高三,没有这个时间差来培训了。

  网传新方案如果落地

  将有助于防止竞赛过热

  对于网传的这个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整,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安吉县教育科研中心主任叶军也关注到了:“如果确实这么调整,我个人认为,方向是对的,更体现了高考的权威性与公平性。明确高考成绩和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为资格线,也有助于保持公平性。”

  “如果今后自主招生高考成绩占80%,校测占20%,竞赛生的优势被缩小了。以前像中科大、国科大这些高校,高考成绩占50%、校测占40%,很多高校通过校测来筛选尖子生。竞赛经验会在校测中占不少优势。现在,校测占比缩减一半,对这批孩子来说,优势会有所减少。”

  往年参加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可能竞赛拿到省一等奖就够了。但是现在如果要求国一国二,全国一个学科的竞赛,能拿到国二以上的只有250-300人,就一个省的获奖人数而言,就更少了。

  叶军说,对于竞赛成绩不上不下的同学来说,这样会比较纠结。他个人认为还是努力提高高考成绩会更有利一些。考虑到目前竞赛辅导低龄化的现象,自主招生政策这么调整确实也有助于防止学科竞赛过度功利化,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高考拼裸分,对于县一

  级中学来讲可能是利好

  如果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缩紧,意味着很多学生将要凭高考裸分进入高校,这对那些地域相对偏远的县一级重高来说是个利好。

  淳安中学校长管社平说:“如果政策真的这么变,我们很支持,因为我们觉得拼高考裸分更公平。我们的学生生源优势不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大多一般,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都要弄竞赛,我们这方面是弱项。”

  管校长说,淳安中学是高考裸分相对突出的学校,学风刻苦。早在自主招生成为进名校的主流途径之前,淳安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同学还是有一些的。他1998年当校长,当年有6人考上北大、清华。之后的几年里,也有不错的成绩,2004年有5人,2005年有8人。

  “等到2009年左右,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扩大,三位一体名额增加后,淳安中学的孩子就很难冒出头来了。2010年,学校没人考上北大、清华。2011年有1人,2012年有1人,然后接连三四年,这个数字也是零。”

  管校长说,许多农村家长不太懂自主招生的流程,也拿不出培训的钱,三位一体的培训,四五天就要几千块。学校没钱,但也要努力去培训孩子们。2019年学校集中很多力量,帮学生准备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学校老师全程陪着孩子去北京、上海参加考试,每次去两位老师,有的孩子通过笔试进面试,还要去两趟。“最后,我们有三人进了北大、清华,已经很好了。”

  新的挑战和机遇?

  1.五大学科竞赛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极少数人的游戏,新政导致竞赛学习降温,其实是对过往盲目学习竞赛行为的一种纠偏。但顶尖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初衷不会变,对于那些少数具有学科天赋的孩子,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应坚持自己的初心,回归到学科竞赛的本质。毕竟对于目标为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学生,竞赛确是一个增值选项。

  2.招生高校范围表面减少了,实则招生人数增多了。传统的自主招生,有一个严格的名额限制:不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数的5%,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很难触及到5%的边界,或者说很难招满符合要求的5%名额。而新模式招生中,不再有名额限制,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达到100%,90乘以5%对比36乘以100%,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

  也许这36所双一流A类试点高校不会一下子将全部名额都投放在新“综合评价”招生中,但这代表着非常大的弹性空间。未来会不会是从36所试点高校,延伸到137所双一流高校,甚至更多的本科高校?有很大的政策想象空间。

  3.决定入场在“8”,决定命运在“2”。

  决定入场的因素在“8”,而真正决定命运(录取与否)的,却在“2”。表面上看,新“综合评价”招生中,高考成绩占据了80%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对于名校而言。例如:报考北大的,有可能是680分和660分的,但绝对不会是680分的和600分的。传统高考模式下,660分比680分低20分,可能相差了上千个排名;但在疑似新方案中折合成百分制后,仅仅是70.4分和72.5分的区别。

  剩下的20%,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平均得分率仅为30%-40%!而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这意味着,在校考环节,最头部的学生可能得到15分以上,最尾部的可能得1-2分,平均只有6-8分。学霸的荣耀,很可能在清北的一场校考中被击得粉碎!

  结语

  2019年10月,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188号(教育类020号)提案关于自主招生的函中,明确提出,接下来将“结合高考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深化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贯穿着未来招生录取政策的主基调。“新自主招生”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迎面而来。

  根据2019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新高考后,不再制定高考大纲,取而代之将会以新课标和高校选才要求为依据。这意味着,高考分数以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意味着,清北等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