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水平三位一体面试热点预测
“垃圾分类”卡在何处?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以中部特大城市武汉为例,人口近1100万,生活垃圾产量已达12000余吨/天,预计到2020年将达13400吨/天,垃圾处理形势十分严峻。
据记者统计,全国31省区市都相继出台过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46个重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也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正视“垃圾分类”已经渐成社会共识。但人民网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多地在垃圾分类的落地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主动意识缺乏、回收环节混乱等问题,实现全民垃圾分类仍然任重道远。
从娃娃抓起:宣传教育进校园 垃圾分类渐成共识。垃圾分类,教育先行。“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宣传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
搞鼓励机制:用积分换礼、垃圾变钱增强居民积极性。社区人口密度高、垃圾产量大,一直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居民很排斥,认为垃圾分类与自己无关,积极性很低。”在走访过程中,多地社区负责人都提到了这一问题。为了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多地在做好入户宣传教育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引导和激励措施,增强居民的积极性。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街道钢球厂小区,年过七旬的邱沛萍老人手提几个废旧塑料瓶,在小区智能垃圾回收箱旁熟练地用积分奖励卡扫码后,将废旧塑料瓶投放进“一般塑料投递口”,垃圾称重后获得相应积分。邱婆婆乐呵呵地说,“不到半年时间,我的积分卡上已经3900多分了。上周刚用330分换了7块香皂,等会我再去换包垃圾袋。”
上海则在积分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第三方回收机构——小黄狗人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终端机(简称“小黄狗”)。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小黄狗”分类回收金属、塑料、纺织物、纸类、玻璃、有害等多种生活垃圾,投入垃圾直接返现,“环保金”实时到账,被居民笑称为“吞了垃圾还给钱”。
分得再好,拉走也是混到一起?全民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随着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和试点推进,各地在垃圾分类的践行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各地垃圾分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
从全国来看,多地垃圾分类仍处于试点阶段。未列入试点的地区,许多街头、社区并未设置分类垃圾桶,市民即使想分类投放,也无处可投。而在试点的地区,也存在着不重视垃圾分类的现象,有人“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行动又是另一回事”。石家庄市民魏欢说,“以前还会稍微注意一下垃圾分类,后来发现周围人都不注意,自己一人分类并没有太大意义,索性也就不分类了。”
除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主动意识仍缺乏外,垃圾回收环节混乱、缺乏监管也是常见问题。“我最担心的是分类垃圾桶虽然摆在这,但是环卫收的时候并不能真的做到分类。”呼和浩特小伙于泓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在记者走访中,石家庄、重庆、昆明等地不少市民反映身边就存在着垃圾车将不同类别垃圾一股脑混装收走的现象。西藏拉萨的环卫工人普赤向记者坦言,“我看到过很多市民会将垃圾按分类扔进垃圾桶里,但是垃圾车基本上都是将所有的垃圾都是放在一起回收。”
此外,垃圾分类处置也并不统一,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例如在重庆,城管委负责易腐垃圾的分类处置,商务委负责可回收物的分类处置,环保局则负责废旧灯管等有害垃圾处置。不同部门间如果无法形成合力,也会对垃圾分类回收产生一定影响。
目前,不少地区针对相关问题,也采取了一些举措。在南京莫愁湖街道为解决垃圾清运“一勺烩”的问题,引进了一批能全程追踪的定制款垃圾分类回收车。车身贴有不同颜色的分类标识,每天“定时定点”按路线上门回收垃圾,工作人员如果混装混运垃圾,能立刻从智能环卫系统上发现。曹阿姨说,“这样就让我们觉得蛮有信心的,自己分类了然后回收清运也在分类,确保了我们的垃圾分类是有意义的。”
加强法律监管也被各地逐步提上议程。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申城推行20多年后,“垃圾分类”正式纳入法治框架,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进入“强制时代”。
武大“和服赏樱”风波,何必上纲上线
樱花盛开,万物萌动——樱花是春天的使者。每年三四月份,我的心仿佛也飘回武大,与母校一同见证一年一度的绚烂。武大赏樱,几乎年年都要登头条,本已宠辱不惊。可这次,樱花树下的一场意外冲突,却让我的心情有些复杂。
3月24日下午,武汉大学教五教学楼旁,校方保卫人员与两名赏樱花的青年男子发生肢体冲突。
据当地警方回应,冲突起因系其中一名穿着类似和服的男子入校赏樱,此事正在调查之中。而当事男子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喜欢唐朝文化,穿的是唐装吴服,不是和服。
”
这事放到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有的指责校方粗暴对待游客,有的批评当事男子硬闯还狡辩;有的说,樱花是日本人种的,中国人穿和服去本就不合适;有的则表示禁止和服入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反正是自说自话,莫衷一是。如今在舆论场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事情没搞清楚不要紧,不耽误“抬杠”就行。很多人凭着脑洞,就构思出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民族精神爆棚的“硬核保安”和一个毫无历史敬畏感的“和服少年”,在樱花树下来了一场价值观的“强烈碰撞”。
当事男子一再重申“我穿的是唐装”,但仍不影响脑洞的情节发展。实在不行,可以用“即便”的句式来“硬拗”——
一方说:“即便不是和服,看起来也相似,实在不妥”;另一方则说:“即便是和服又怎样?谁规定不能穿和服赏樱花。”
于是,一件连前因后果都没搞清楚的事情,已然影响到了“公民权利”和“民族大节”。双方还都是理直气壮、盛气凌人。
穿和服去武大赏樱合不合适——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讨论。但其结果仍然与之前的类似争议一样,双方都难以说服对方,吵过之后,不了了之。
更何况,这次到底为何、如何起了冲突?都还未完全披露。如此抬杠,只能是场口水战。
正因武大樱花与日本有渊源,很容易引发类似不必要的“口水战”,所以学校保安的过分敏感其实也有社会舆论层面的压力。2009年武大樱花节期间,曾发生过一对母女因穿和服拍照而遭声讨事件,当时一些游人和学生围住穿和服母女高喊“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
我曾经在樱花节期间做志愿导游,也深知每年樱花节期间,武大上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要避免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尽力为游客营造舒心的游览环境,更要防止未知风险。武大会从避险的心态出发,对身穿和服或类似和服的人进行提醒或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也属无奈之举。
所以就这事而言,我希望涉事多方各行其道、各尽其责:游客能遵守既定规则;母校武大的秩序维护者能包容尽量包容,不必因品类难辨的服装就上纲上线;公众也不必用民族主义逻辑去评判此事——事实上,从那位游客的说法看,他自认为穿的是唐装吴服而非和服(二者“长得”比较像);保安拦人,也更可能是源于避免人群聚集等风险,而非附着在“和服”上的社会寓意。
让事实先行而不是让情绪主导,多些克制少点“过度联想”,理应成为该事件中几方的处事态度,也应成为舆论评判此事的逻辑基点。
如今武大的上千株樱花,大多都是中日建交以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友好团体赠送的。这些绚烂的樱花所代表的,不是国耻也不是狭隘,而恰恰是和平和包容。也真心希冀,由赏樱花衍生的话题更多的是关于和平与包容,而不是互撕和内耗。
孟然(媒体人)
面对圣母院大火,不应幸灾乐祸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整座建筑严重损毁。熊熊火光里的塞纳河畔,圣母院塔尖轰然倒塌,令人心惊心碎。虽然目前火势得到了控制,但屋顶部分的三分之二已被烧毁。恐怕,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人们都将无缘得见这座教堂的靓影了。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是全人类的瑰宝和财富,它承载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代表的是人类艺术的巅峰。可以说,它不仅仅是巴黎的地标,也是法国乃至世界文化和精神的地标。它曾入过多少画作诗篇,成为多少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引发多少流连徜徉和深沉喟叹。有多少人曾为卡西莫多的命运流泪,又有多少人曾在此留下美好回忆和梦幻体验。它的焚毁,不仅是巴黎人民、法国人民的损失,更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
文物之殇,让法兰西流泪,也让全世界伤痛。中国网友也不例外,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这一伟大建筑遭到损毁的惋惜和痛心。有人在朋友圈不无遗憾地写到,还没来得及看一眼,800多年瞬间灰飞烟灭,好可惜……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大家都在为卡西莫多的“住所”心碎时,在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阴阳怪气”的论调。有人表示,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让他们联想到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觉得这是“天道轮回”,法国人的报应;也有人高呼烧得好、烧得痛快,对巴黎圣母院的焚毁幸灾乐祸。
不知道发表这些极端言论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灾难面前,任何理由的幸灾乐祸、拍手称快都是不可理解、不可原谅的愚蠢行为。这是对文明底线的挑战,是对善良人性的玷污。
而将巴黎圣母院大火与圆明园被毁相提并论,更是一种十分狭隘和荒唐的思维。历史固然需要铭记,却不能成为宣泄情绪的借口。圆明园毁于战乱和野蛮,那是历史的伤痕,要弥合这种伤痕,需要的恰恰是理性和友善。而它带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不是偏激、狭隘的“爱国精神”,而正是对这种野蛮的警惕和远离。巴黎圣母院这次毁于意外,是和平时期的文明的遗憾,两者无论如何也没有可比性。
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我们却出现如此愚昧、极端、有悖人性的言论,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在互联网的聚合下,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却是巨大的。人类正走向命运的共同体,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包容,更多的友善,而少一些恶语相向,少一些无理之争。这种毫无底线的情绪发泄,赢不来尊重,只是徒增笑柄而已。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爱”这个主题词牵引着书中的人物,把美与丑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一场大火烧了巴黎圣母院,同样也烧出了丑与美的对立。是的,那些对火灾幸灾乐祸的,那些拍手称快的,无疑是跳梁小丑。表达爱国之心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因此而失了文明的底线。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