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中生竞赛生涯的自述片段
01
我曾有一学生,高中阶段拿下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一等奖,获得了北京大学降至一本线录取的自主招生资格。
你可能会默认这孩子一定天赋异禀,学习上是毫不费劲,便轻轻松松地斩获了物理省一等奖。
我教课这么多年,很幸运,接触的大多数孩子是海淀六小强实验班里的孩子。看过太多孩子们的学习历程,可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孩子是靠天赋异禀而轻轻松松成功的。
倒是见过很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因为不能坚持努力,最终泯然与众。
再回到开头说的那个学生,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学习历程自述——
【下文是他关于自己竞赛生涯的自述片段】
当一个人知识储备足够时,需要面对的就是你是否能拿分了。
在最后的停课冲刺阶段,我们开始做套题,一套3个小时,和实际的省赛与国赛是相似的。
其实每一道题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有难度,但绝不是不能做出来,甚至满分也不是问题。可我却是频频失分,每次测试的成绩都在整个团体的最后。
不是知识问题,又是什么呢?
细致问题。
如何做到会做的不错成了我ZD的问题。可惜的是我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教练和我说,我这样省一都没有戏,更别说其他的了。我当然心中很不平,可等这股冲劲过去了,想想自己的细致问题,竟不知道如何解决时。
于是,极点的那一天总还是到了。
……
拿着倒数第一的卷子,我说不出话。我默默地藏起了卷子,虽然我知道所有的排名都会在群里公开。
我甚至不愿意和其他人吃饭,我默默的背着规定时间,一个人偷偷去食堂吃饭了。
时间还早,所有年级都在正常上课,除了老师之外没什么其他的人。我无力的坐在角落里,机械地运动着胳膊,一口又一口地吃着米饭,味如嚼蜡。
眼前花了,越来越花,什么都看不见。我感觉心中有着说不出的痛,难以形容。
回到学习室,想要开门,又止住了。被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着,我走进了楼梯间。当屁股碰到有些凉的大理石时,我突然就忍不住了,泪水哗哗的涌出,把校服的领子都打湿了。
我知道我为什么哭。
如果细致是性格特点的话,我这辈子也许都成功不了了。细节决定成败,不止是竞赛,我以后在什么方面都不如他人,我还有什么希望?即使不谈未来,我眼前的竞赛还有什么希望?
我又不知道我为什么哭。
哭是没用的,但除了哭又有什么其他可以做的呢?刷题变成了徒劳,之前的所有辛苦付出都变成了徒劳。唉!哭一哭后,接受事实吧。
于是,眼泪流干了,一会儿,眼泪又充盈了眼眶,从刚刚 的痕迹上流过,又干了,又充盈了,又干了……
我觉得那天的午休格外的长。
……
幸运的是,之后,我找到了解决方法,不是解决自己的细致问题,因为这些是天生的。有些人生来就注重细节,总是能发现世界的蛛丝马迹,总是能以严谨的思维逻辑链进行思考。
但是,没有这样的天赋,并不意味着表现会比别人差。这其中的关键,便是专注,习惯与基础。
第一,专注。
虽说它一定程度上也和天赋有很大关系,但是,专注是可以在有意识下强制完成的,也是可以培养的。
例如,反复的告诉自己要注意这道题,而不是旁边又有人走动,而不是学习室的门开了。同时,要尽量去全身心投入3个小时,写完后要有条理的检查,从审题,量纲,公式,计算四方面进行检查。
检查是最容易让人不专注的,所以就更需要我对精神的强制控制。这样听来似乎有些违背天性,但在这样几次之后,我发现其实坚持3个小时也不是那么困难。
第二,习惯。
它则是要靠做题来培养。
字母类型的题,圈出已知物理量,不要答案中有未知量。有摩擦,无摩擦,磁场范围,考虑相对论相应,近似,在什么系等等的关键因素也要划出,并有意识的选择要用的方法。这回极大地减少你因为细致而出错的概率。
所以说,大神的卷子是空白的,因为他们很强,但我不够强,所以我要勾画,我要画好电路图,受力图,矢量图,我要通过习惯来弥补缺陷。
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时间已经很紧了,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对每一道题重新去全面思考,并找出自己以前所有错题,总结方法,再次回顾,培养习惯,虽然有些亡羊补牢,也还是有了效果。
这两点是崩溃之后才想明白的,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成绩果然有了显著提升,排名直逼前列,令周围的很多同学惊讶。他们甚至猜测这几次卷子我可能做过,我自己知道,当然没有。
第三,基础。
它则是自己在最后生涯失利回归高中后才明白的。
所谓基础,最低的是概念,其次是基本方法,再其次是类型题。其实很多人做题时对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依然能把题目做出来,所以大家便忽视概念。但其实往往,错也就错在概念上。
例如,关于涡旋电场与电表配合的题目中对非静电力与电表示数原理就要十分清楚,静电感应中电势计算与电势能计算实则就是在考什么是电势,什么是电势能。
这些概念,一定要了解。否则,做错后只是感叹,啊,又想错了,实际上,从根上就错了,下次难道就会想对么?对也是巧合使然罢了。基本方法与类型题在之前刷题时说过了,便不再多说了。
其实基础这一点,通用于所有学科。
02
看完他的心路历程,知道为什么是他成功了吗?
打竞赛的孩子都如此拼,那么我们的孩子呢?
马上又是一年的期中考试,拿物理单科年级第一的孩子不一定是学校里物理最聪明的孩子,但一定是学校里物理基础最扎实、学习习惯zui.好的孩子。
而天赋异禀的孩子大多数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自傲自负自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藐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例如初二期中考试里的考点“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了半个学期都没吃透,那注定会在期中考试“踩雷身亡”。
这些早早“阵亡”的孩子内心还愤愤不平:觉得出题老师傻X,怎么能出这么简单的题来考试呢,如果他出点难题,自己的成绩肯定会很好。
哎,这样的孩子,年年都有!学习物理轻松自如,可就是考不好一个期中考试!
今天,我想和家长一起拯救这些自傲自负自大的“三自”孩子。
例如,初二物理期中考试,考的内容也就两章,知识点屈指可数,只要花上2个小时专心致志的复习,就可以搞得定。
我们可以这样督促孩子复习——
为什么老话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果我们不这么为孩子操劳,那么您的天赋异禀的孩子,一定是不屑于复习基础。到时候您就会每回考试结束后,总听到他的抱怨声、埋怨声。。。
03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也需要我和家长您一起配合完成。
影响孩子成绩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否养成了做事“专注的习惯”。
若干年后,也许孩子长大了不记得求浮力的四种公式,但他在学习生涯养成了做事专注的习惯,孩子和家长您受益终身。
【多说一句,很多孩子学习过程中心猿意马。面对这个不好的局面,家长总爱把原罪怪到手机,怪到游戏身上。
手机就摆在那儿,是孩子自己拿起手机玩的,不是手机自己跑到孩子手中的。】
我们怎么一起帮助孩子养成做事“专注的习惯”?
借助期中考试又要来临的机会,我和家长您一起陪伴孩子复习冲刺。家长您只有参与进来了,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便是需要您的参与。
否则,您的孩子每天总得磨磨唧唧1个小时,才能进入书房学习。这样的学习又能有多大的效果?
还记得文章开头我那个学生,他是怎么养成专注的习惯的?
他每天晚上“全身心投入3个小时,写完后要有条理的检查,从审题,量纲,公式,计算四方面进行检查。”
我们可以这样做:
每晚只要开始学习,就得和孩子沟通好,进书房前不能带入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例如手机、iPad、小说等。孩子完成作业后,便允许他玩,只要他保质保量能完成。
然后,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定好学习的任务和时间。
期中考试科目很多,很多孩子是很难合理规划时间复习好各科内容,这时候我和您共同出手,帮孩子制定复习任务,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制定任务。
例如:
周一晚上孩子就重点复习物理和语文,其中物理要做一套名校往届真题,语文要做2篇阅读和1篇作文;
周二晚上孩子重点复习数学和英语。。。
周三晚上孩子重点复习语文和地理。。。
例如:
周一晚上重点复习物理时,我和家长您一起给孩子做限时训练。初期孩子肯定会超时完成任务,这再正常不过。
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帮助孩子分析超时的原因,让他下一次总比上一次完成任务的时间要短。
我又怎么参与进来?
我是家长您的顾问。
期中考试前,我会建议您的孩子至少要刷4套名校期中考试真题,如果能刷到孩子学校自己的往届真题就更妙。
那么试卷家长您也许不好找,作为顾问的我就可以给您提供名校往届真题。
我们还特别爱搜集百度文库里搜不到的海淀六小强最新的期中考试物理真题。
试卷家长您到手后,打印出来给孩子刷。
那孩子刷一套名校真题要多长时间?
作为顾问,我就会结合具体的名校真题和您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完成时间。然后,您在家里督促孩子完成。
例如:
完成一套人大附中真题您的孩子初期需要65分钟,您便晚上记录好孩子完成的实际时间。如果超时了,没关系,记下孩子完成的时间,再拿着答案给孩子判分。
一定不能让孩子自己判分。人总是难以对自己下狠手,明明做错的题,大多数孩子自己判分时,会给自己算对的。
家长您判完分后,结合他的错题情况,问问孩子刷卷子的过程中,是哪些题耗费了过多时间才导致超时的;再问问做错的题是自己真的不会的题,还是自己会但是没有做对。
最后,还需要家长您做的就是记录孩子的错题情况和超时的原因。
期中考试的物理试卷,除了单项选择题最后一道题难,实验大题里最后一道设计题难,其他题一般都不难。
如果孩子做错的题属于这些题,那真是属于孩子不会的难题。
怎么补习?
如果孩子做错的题不属于上述题,那很大可能性就是孩子粗心马虎,这就是个态度问题,需要从态度入手解决。
家长您就可以告诉孩子,下次再刷名校试题,这种题型就不能再错,再错了,让他自己提出惩罚措施。
最后的这一步至关重要,一定需要您记录孩子的错题情况和超时情况。
每次都记录了,您手里就有了您孩子的学习数据,到时候您自己或许都能看出来您孩子是属于知识点不理解题不会做的类型,还是粗心马虎的类型。
我们一起帮助孩子用思维导图复习了物理基础;
我们一起帮助孩子制定了复习任务,并且让他明白了如何制定任务计划;
我们还一起帮助孩子分析了超时原因和错题原因。坚持下去,不知不觉,孩子便能养成做事专注的习惯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功,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上述的事。
只有我们家长和老师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得比我们更好。
我们共同需要做得就是为了孩子坚持一次,坚持两次,坚持三次。。。
这样,我们才能把孩子从“阵亡”的边缘拉回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