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强基计划"校考"才是决胜局
高考延期,5月份变成“强基计划”的申报季,也是家长们的头痛季。
“强基计划”报录过程就是考生前期估分填报志愿,考后凭顺序志愿(志愿+高考分数)的原则通过初审,取得校考资格,再凭借高考(85%权重)和校考(15%权重)的加权成绩排名拿到录取通知书。
曾经参加过高考的家长们,是不是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没错,这个“强基计划”,让我们穿越到了上个世纪,那时候高考还是估分填报志愿。
但也还有些不同,2020年的“强基计划”不仅仅要考虑专业选择和估分对应的初审分数线,更要考虑通过后校考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
初审只是资格赛,校考才是决胜局。
先看一下资格赛:
能不能通过初审是高考成绩决定的,但是,那道过关的线又会划在哪里呢?
来分析一下36所高校“强基计划”初审合格的分数线大概会怎么划:
根据《意见》的规定,初审名额为招生人数的倍数,这个倍数各个高校都不一样,现在已知山东大学按照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照1:3,武汉大学按照1:4的入围人数比例设置初审分数线。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我们按照1:3的标准进行分析,以辽宁省(理科)为例。
预设几个条件:
1、所有高校的招生计划全部采取“强基计划”模式录取。
2、所有考生全部报考“强基计划”且完全按分数均匀分布。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种极致情况,我们看看结果如何:
统计了一下36所高校2016-2018年在辽宁省的提档分数线(理科)和2019年招生人数,按1:3入围设置分数线,取两个分数线的差值进行对比。
可以得出的如下判断:
1、理想状态下的高校“强基计划”初审资格线应在前三年平均提档线上下,向下浮动不会超过10分(大连理工大学因是本省招生人数较多系特殊情况不予考虑)。
2、“强基计划”招生人数占该校全部分省招生计划的比例越小,初审资格线越高,二者成反比。
3、设定入围人数的倍数越大,初审资格线越低,二者成反比。
4、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人数可能因原综合评价(领军、博雅计划)和自主招生的人数回流而变大,初审分数线进一步偏离平均投档线的可能性大。
5、非清北学校虽有原自主招生部分招生人数流入,但因比例小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6、分数越低,考生可选择的学校越多,其他非“强基计划”高校使考生形成分流,则初审分数线降低。
综合以上判断,我认为高校初审入围分数排除漏档情况不会低于前3年平均最低提档线20分。而且,按照现在透露出来的招生信息来看,各高校(清北除外)只把少部分招生指标拿出来进入“强基计划”,如山东大学仅仅拿出3%的指标。这种情况下,僧多粥少,初审分数线一定会较大幅度上移。
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强基计划”初审分数线大概率会接近甚至高于高校前3年平均提档线。
由于在申报“强基计划”的时候普通高考(裸考)的分省计划并没有公布,那么在高考分数公布后,通过了资格赛的考生可能会面临“强基计划”和裸考志愿的取舍。
我们再看决胜局。
由于初审分数线大概率会接近甚至高于高校前3年平均提档线,必然形成入围考生的分数差距缩小。这样,大家基本上是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先天优势不足以保证晋级,校考必然成为大多数考生的决赛。
看看规则。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选拔标准:按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加权成绩排名从高到低录取。
考生总成绩=85%高考成绩+15%校考成绩
先来解析一下这15%的校考成绩意味着什么:
按照高考规则,大部分省市的高考总分都是750分,我们也按照750分为基准核算,即750分高考分占总成绩的85%。
即“强基计划”总成绩对应高考分数的满分分值约为882分。
把15%的校考分数折合到750分里面:
882分×15%=132分
即15%的校考成绩相当于高考等值分值的132分,相当于增加了一门考试课,而且分值并不低:
语文/数学/英语150分>校考132分>6门选考科目100分
校考一般分为三部分。
一是资格考试,是一票否决制,不合格则淘汰,一般包括校考体测成绩,也可能部分高校把高中的学考成绩(ABCDE档成绩占比)也作为这类限制。
三是高中综合评价报告,这部分可能划入校考的面试部分,或者单列,例如武汉大学就单列为总成绩的5%(882×5%=44分)。
校考部分应该类似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考试,其内容就看各校各专业的特色了,难度和范围则如武汉大学招生办老师所说,超过高中生课堂学习范畴,主要看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日常积累。
面试也形式多样,有一点值得后续观察:《意见》中并没有明确反对任何竞赛(除五大联赛外)的成绩,包括ZL、论文等反应考生特长的材料作为考核项目,考生如果有这些方面的成果,可以在面试阶段作为自身特长提交学校进行考核。
校考的结果,可以参考以往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的校考成绩,很多高校校考成绩的分差是很大的。
我们以校考满分132分计算,看三个例子:
这里列举的是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自主招生和北京大学综合评价(博雅计划)辽宁省生源的考生校考录取分数,这是根据阳光网公示的全国录取考生名单(隐去录取人姓名)中提取出来的。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卓越计划C类辽宁省籍录取名单:
折合成“强基计划”校考分值差:
zui高分-最低分=108.4分-85.4分=23分
最大分差23分。
2018年重庆大学自主招生辽宁省籍录取名单:
折合成“强基计划”校考分值差:
zui高分-最低分=111.3分-85.4分=25.9分
最大分差25.9分。
2018年北京大学博雅计划(综合评价)辽宁省籍录取名单:
折合成“强基计划”校考分值差:
zui高分-最低分=130.7分-83.2分=47.5分
最大分差47.5分。
核算了36所双一流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校考数据,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大分差比较大,但分省的分差一般都在30分以内,只有有少数高校的分差超过30分,例如上面北京大学博雅计划的最大分差达到了47.5分。
分差越大,改变原有初审排名格局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所有通过初审的考生,都将在这至为关键的15%里面完成落后、追平、超越的全部动作,最终几家欢乐几家愁。
把前面的4篇文章总结一下:
1、2020年高考考生(平时成绩在一本线上)如果可能,都应该报考“强基计划”,既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贡献力量,同时也为自己保留或增加一次选择的机会。
2、“强基计划”第一年实施,可借鉴的经验和数据不多,太多的未知数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会有更多可能性,但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3、“强基计划”初审的分数线应该非常接近甚至高于前三年该校的平均提档线,确定专业、合理估分、选择学校,其难度不小于一次高考志愿填报,必然成为5月份部分家长们最头痛的一件事。
4、85%的高考成绩只是初审的资格门票,决定最终结果的是15%的校考成绩,因此,对于2020年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来说,7月10日高考并没有结束,之后的半个月时间,是临阵磨枪的关键期,7月25日-8月4日中的某一天,才是真正的决赛。
这个系列暂时告一段落,待各高校的招生简章出台,再给大家解读。
原创:张润泽 转自:海龙石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