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诗歌形象 对点练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6-21

诗歌形象 对点练

  [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④。

  【注】 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竹器。《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③明月:珍珠。④灵台:此指心。

  (1)胡逸老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的颈联为“奇句”“奇语”。那么,“奇”在哪里?请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雅,不慕名利;仁爱,能济困扶危;闲逸,旷达。

  (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②化实为虚。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融上人兰若【注】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景物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京秋

  周密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片首句从远处落笔,“烟水阔”展现出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色,“高林”“晚蜩”“碧砧”“银床”,景物由远及近,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

  4.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这两首诗所写的景物各有何特点?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分别抓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片断来表情达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赏析李诗中“绿”、王诗中“新”“旧”三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诗表现了西北风光的壮丽迷人,王诗描绘了“秋月照长城”的边塞壮阔之景。李诗表现了将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王诗渲染了征人深重的思乡之愁。

  (2)李诗抓取军中驰猎的片段,将士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表现出他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王诗抓住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

  (3)“绿”字动词化,它不仅写出了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新”指的是新曲调,“旧”指的是不变的别情,意在表明无论琵琶曲如何变换新曲调,其曲词中依然蕴涵着不变的别情,“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渲染出边愁的深重。

  [事物形象]

  5.(经典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城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首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梅:说它是花,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却又香得出奇。这样写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的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

  (2)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写出了梅纯洁而又高傲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梅 花

  [宋]陈亮①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②,东君③正主张。

  【注】 ①陈亮,南宋著名词人,他胸怀大志,坚决反对投降派的主张,力主抗金恢复中原。②三弄:指古曲《梅花三弄》。③东君:司春之神。

  (1)“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了梅花怎样的特点和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其仅有的咏梅诗作,有人评价说能代表诗人的气质与性格。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2)《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哪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梅花落》的哀曲阻挡不了梅花的芬芳;那么,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