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2022届小说虚构与真实考点练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3-11

2022届小说虚构与真实考点练

  【考点研究】

  一、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虚构的不同路径

  1.虚构

  (1)写实的虚构

  符合现实逻辑,“镜子”般反映现实。

  追求对外在世界的无限“相似”,人物、情节都像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符合现实逻辑。我们常会感觉:“啊,这可能就是我身边会存在的人和事啊。”

  各种细节的叙述也都在力求“逼真”。

  (2)半写实的虚构

  大部分符合现实逻辑,局部有“不写实”的、荒诞的地方,不再追求对外在世界的无限“相似”,故事、人物总体符合现实逻辑,但局部有不写实的想象。

  (3)很荒诞的虚构

  荒诞程度更深,部分情节人物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作者似乎故意想用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夸张荒诞的方式展现人类内在的情感体验。隐喻、象征成为了更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也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明显特征。现代派跟传统对着干,传统“写实”他们“荒诞”,传统痴迷于“对外在世界的逼真反映”,他们转向了“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探索”。小说中的人事物往往成为一个符号,来象征更抽象的情思。

  二、写实或荒诞,通过不同的方式,抵达不同层次的“真实”。

  究竟哪种“真实”更“真实”呢?

  1.写实的真实,指的是符合外在世界的现实逻辑,从外在写到内在。

  2.荒诞的真实,主要指的是内在情感真实,外在并不一定写实。

  【考题对接】

  一、罗伯特·伯顿·罗宾森《合同》

  合同

  [美国]罗伯特·伯顿·罗宾森

  我把车开进了“献血+玩彩票有限公司”的停车场。

  “你想好了吗,伙计?”我问。

  马克咧嘴笑了。“当然想好了。距离我上次献血已经有六十天了,我终于可以再去啦!”

  “你不觉得这地方有点儿让人瘆得慌吗?”

  “一点也没有啊,”马克说,“这种献血方式很好!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件好事,不是吗?这是在鼓励我们帮助自己的同胞。”

  “在帮助同胞的时候还琢磨着要赢一千块!”我说。

  “兄弟,你也可以来玩玩啊,先献一点儿血,然后再赢一点儿钱。赔率是一比五十,这可比一般的彩票好玩多了。上一次我从这里出来的时候,口袋里多了一千块。一千块现金。”

  办公桌后面的年轻女子对马克说:“先生,根据规定,我要问您这个问题:您是否已经完整、仔细地看过合同,而且理解您即将认可的那些条款?”

  “是的,我认可。”马克说。

  “那请您在这里签字就行了。”

  马克拿起电子笔,在平板电脑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了,托尼,他可以进去了。”

  “请这边走,两位先生。”托尼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大约三米见方的房间。

  马克在真皮躺椅上坐了下来。

  托尼将游戏机移过来,在马克前面摆好。

  马克立即按了一下“开始”,但游戏机上什么动静也没有。

  “等一会儿,”托尼说,“我们首先要把你身上的管子接好才行。”

  “哦,对呀。”

  托尼在马克手臂上扎了一根针,用胶布固定好。躺椅旁边有一台看上去很沉的机器,机身上贴着“有限抽血电子设备”标签。托尼在机器上按了几下按钮。

  “好啦,马克,都给你弄好了。你每按一下‘开始’,就会获得一次中奖的机会,同时也捐出了一盎司的血。”

  “知道啦,”马克说,“谢谢。”他按了“开始”,游戏机屏幕上的三个转盘亮了,继而开始旋转。“加油!加油!我要中一千块的大奖!快!快!”

  第一只转盘停在了“猫”的图案上,第二只转盘也停在了“猫”的图案上。

  “太棒了,伙计!”马克说,“来了!”

  第三只转盘停在了“狗”的图案上。

  “他妈的!”马克说,“差一点就中奖了!”

  “有限抽血电子设备”嗡嗡地响着。根据机器上的读数,它刚刚从马克的手臂上抽了一盎司的血。

  “没事儿,”马克说,“我真的觉得我运气很好。”他又按了“开始”。

  这次是两条“狗”,一只“猫”。

  我站了起来。“好啦,马克,该收手了。”

  “不,不,还不到时候呢。我好几回都快赢了。我在血管里都能感觉到我的好运就快到了。”

  “哎,那是你的血——你的血正从血管里流走。你看,马克,”我指着“有限抽血电子设备”上的读数说,“你已经捐了五十盎司啦,伙计。”

  “但我感觉挺好啊。”

  “嗯,你的脸色不太好。”

  “我就要赢了,再试几回吧。”

  他按了“开始”,大喊道:“来吧!”

  我在一旁不停地劝他别玩了,但没用。

  这时,马克不作声了。我看了一眼读数:六十八盎司。已经超过四个献血单位啦!

  “马克?”

  他没有动弹。

  “马克,醒醒!”

  还是没有动弹。

  我连忙跑到门口。门锁上了。我用力拍门。“来人啊,救命!”

  很快托尼就打开门进来了。

  托尼按了一下墙上的按钮。“我在十二号房间,需要担架床。”

  我站到托尼跟前,盯着他问:“你们想把他带到哪里去?”

  “请向后退,先生。我们只是在按照合同上的条款办事。”

  “合同条款?什么条款?”

  两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男子推着担架床走了进来。

  “请后退,先生。”一名男子说。他们一起动手,将马克抬到了担架床上。

  我尖声说:“我要求你们必须现在告诉我,你们准备对我朋友干什么。”

  一名男子从担架床旁边挂着的塑料袋里掏出一只信封递给我。“你自己看合同上的条款吧。”

  我打开信封,扫视着马克签的那份合同。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如果献血者失去知觉,本合同的第三部分立即生效。

  我赶忙找到合同的第三部分。

  我,献血者,同意将我全部的身体捐献给“献血十玩彩票有限公司”,该公司可以全权处理捐赠者的身体。在大多数情况下,该身体的可用器官将被采摘下来,在公开的市场上出售……

  我飞快地朝我的汽车跑去。

  我跳上车,疯狂地逃离了那里。我没有时间系安全带。我冲出了停车场,却又一头撞在了一辆路过的垃圾车上。

  两天后,我从头到脚缠满了绷带,在一家医院的病房中醒来。

  一名护士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啊,太棒了!您醒了!”

  “现在别急着说话,您的喉部在事故中受伤了。

  她走到病房里的桌子旁,指着上面摆放着的一束美丽的鲜花。

  “您看见了吗?多漂亮的鲜花啊!”

  我想点头,结果只有眉毛动了动。

  她打开花束上的卡片。“好像是一张信用卡,卡上写着:您可以来‘献血+玩彩票有限公司,前面十次摇奖免费!”

  我浑身剧烈颤抖起来。

  “先生!先生!您没事儿吧?”

  不!我有事儿!

  一切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的朋友马克。

  彩票游戏。

  “有限抽血电子设备”。

  担架床。

  还有——

  那份合同!

  (有删改)

  1.这篇小说“虚拟”与“现实”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一特征。(6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轻率地在合同上签字,一拿到游戏机就立即按了一下“开始”,马克的动作表明他已经被赢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后面失去控制是理所当然。

  B.小说中“我”的紧张疑心和马克的满不在乎构成了鲜明对比,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也突出了小说警示人们不可轻信的主旨。

  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人,读者仅能看到“我”视野之内的事物,这就制造了悬念,同时第一人称叙事也更亲切自然真实。

  D.“合同”既是小说的题目,又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揭示主旨。

  3.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一、罗伯特·伯顿·罗宾森《合同》【答案】

  1.①作品的主要情节是虚拟的,“献血+玩彩票有限公司”的献血+玩彩票方式、合同第三部分内容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合法合理地出现的。

  ②作品的人物和呈现的主旨又是现 实的,因贪婪和沉迷彩票而陷入生命危险的马克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小说呈现的主旨是警示人们,诱惑会如绳索一般逐渐收紧,沉溺游戏、博彩等事物的人会搭上自己的人生, 这个主旨是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和主旨两方面答出一方面即可;如果答的是主旨,第③点就保留原表述,不必再答出主旨的具体内容;如果答的是人物,那么第③点必须答出主旨的具体内容,若没有具体内容最多只给 1 分。)

  ③作品在虚拟中揭示社会现实,既使情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又能曲折地揭示深刻的主旨,发人深思。

  2. B【解析】小说主旨是警示人们,诱惑会如绳索一般逐渐收紧,沉溺游戏、博彩等事物的人会搭上自己的人生。

  3.①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明快紧凑,便于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丰富复杂的内容;②使语言简洁凝练,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③便于突出人物形象,一句一段的形式能突出强调人物的话语和行为,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④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使文中出现的停车场、房间、医院三个场景快速自然切换;⑤便于加快叙事节奏,渲染紧张气氛。

  二、博尔赫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

  [阿根廷]博尔赫斯

  事情发生在1969年2月,地点是波士顿北面的剑桥。

  那是上午十点钟光景。我坐在查尔斯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灰色的河水夹带着长长的冰凌。河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时间的流逝。

  我的长椅的另一头坐着另一个人。

  我宁愿独自待着,但不想马上站起来走开,以免使人难堪。另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吹起了口哨。

  乐曲的调子把我带到一个已经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尔瓦罗·拄菲努尔。接着他念起词句来,那是开头一节十行诗的词句。声音不是拉菲努尔的,但是学拉菲努尔。我惊骇地辨出了相似之处。

  我凑近对他说:“先生,您是乌拉圭人还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过从1914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内瓦。”他回答道。

  静默了好久。

  我又问他:“住在马拉纽街十七号,俄国教堂对面?”

  他回说不错。“那么说,”我蛮有把握地说,“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1969年,在剑桥市。”

  “不对,”他用我的声音回答,声音显得有些遥远。过了片刻,他坚持说:“我现在在日内瓦,坐在罗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奇怪的是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白了。”

  我回说:“我可以向你证明我不是瞎说。我可以告诉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里有一个银制的马黛茶罐,底部是盘蛇装饰,是我们的曾祖父从秘鲁带回来的。鞍架上还挂着一个银脸盆。你房间里的柜子摆了两排书。”

  他回道:“这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在做梦的话,你当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驳得有道理。

  为了让他和让我自己安心,我装出绝不存在的镇静。我对他说:“我的梦已经持续了七十年。说到头,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过去,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

  他不做声,但是点头同意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写的诗只讨你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小说又太离奇。”

  我发现他根本不注意听我讲话。我见他手里捏着一本书。我问他是什么书。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恶的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他不无卖弄地回答。

  我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解释说他的诗集要歌颂全人类的博爱。

  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说,对所有的邮递员,所有的潜水员,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等等。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欢发明或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人的衰老和太阳的夕照,梦和生命,时间和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热切地重复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诗,惠特曼在其中回忆了他与人同享的、感到真正幸福的海滩上的一个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此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如我们看出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特曼不能说假话。”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两人兴趣各异,读过的书又不相同,通过我们的谈话,我明白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因此对话相当困难。每一个人都是对方漫画式的仿制品。情况很不正常,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见面,在两个时代、两个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碰头。他立即答应了,他没有看表,却说他已经耽误了时间。我们两人都没有说真话,每人都知道对方在撒谎。我对他说有人要找我。

  我们没有握手便告了别。

  第二天,我没有去。另一个人也不会去。

  (有删改)

  1.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空和场景,并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中,给人以真实感。

  B.“我”和“他”邂逅在河边的一条长椅上,“我”在剑桥的查尔斯河边,“他”在日内瓦的罗丹诺河边。河流隐喻着时间的流逝,打通了两个不同的时空。

  C.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我”与“他”相遇后的对话来传达作者对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D.“我”和“他”约好第二天再见面,但我们都不会去,作者意在告诉读者:“我”和“他”身处两个时代、两个地点,再次相遇已无可能。

  3.两人在长椅上的对话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请结合这些对话分析“我”与“他”有何不同?

  二、博尔赫斯《另一个人》【答案】

  1.①老年的博尔赫斯和年轻的博尔赫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邂逅,通过对话发现彼此是有很多不同的“另一个人”,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人生感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思想和认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感悟是真实的具有哲理性的。

  ③“真实”是“虚构”的基础、源泉;用“虚构”的故事传达“真实”的人生感悟,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使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D【解析】D.“作者意在告诉读者:‘我’和‘他’身处两个时代、两个地点,再次相遇已无可能”错误,作者意在告诉读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年轻到年老,思想和认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彼此可能无法理解。

  3.①“他”年轻、富有同情心:“我”年老、更加理性。

  ②“他”富有创新精神,喜欢发明或发现新的隐喻;“我”更传统,喜欢人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

  ③“他”认为“(诗人)不能说假话”,强调写实;“我”认为艺术能超越生活的真实。

  三、申平《陈公弼与苏东坡》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

  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1.这篇小说既具有一定真实性,也有很多虚构内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虚构有什么特点?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

  C.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

  D.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

  3.这篇小说中的苏轼形象不同于诗文中历经磨难而旷达洒脱的苏东坡,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苏贤良的特点。

  三、申平《陈公弼与苏东坡》【答案】

  1.①本文基于古代人物传记的虚构,有一定事实依据;

  ②本文既有完整的过程虚构,也有细节的虚构;

  ③本文的虚构使事情过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新的思考。

  2.A【解析】A.“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错误。苏东坡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体察百姓的体现,不能说明他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3.①年轻气盛,自我陶醉;

  ②年少名高,恃才傲物,行事莽撞;

  ③记恨不平,赌气报复,告人黑状;

  ④喜怒外露,诚恳道歉,真诚外向。

  四、杨渡《疯狂的仙人球》

  疯狂的仙人球

  杨渡

  “嘭嘭嘭嘭!”

  陌生,却又无比熟悉的敲门声。

  我一把将门打开。

  门外光芒大放,我只感觉面前人影一晃,一只温暖的大手放在了我的头上。

  “爸爸!”当嘴巴激动地喊出这两个字时,我才反应过来。面前那高大身影,凑到我眼前的微笑脸庞,不正是属于我那千盼万盼的爸爸吗?

  八年了,那张脸上神秘的微笑,与我记忆中的微笑不差分毫。

  我张着嘴,不知该先说什么好。

  “儿子,老爸终于成功了。”爸爸却开口了。

  我一愣,张大了嘴。我原以为爸爸是放弃了研究,这才灰溜溜地跑了回来,没想到竟然是成功了,这会在世上引起多大的轰动啊!

  不等我有所反应,爸爸又说:“好了,儿子,我赶时间,不得不立马前往非洲。”

  头顶的大手忽然消失,门也被关上了。“砰”的一声,我被惊醒。

  看来,这只是个梦啊。

  隔壁厨房里的声响不断飘入耳中,我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

  看了看时间,我瞥见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一条通知。这是新闻软件所推送的新闻头条。看到标题,我一愣,不敢相信地把手机压在鼻子上,让眼睛再次确认标题的内容。

  “仙人球包围腾格里,不知是天成还是人为。”

  我浑身一颤,手机从手中滑落,掉在被子上。

  爸爸是个植物学家,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他本来只是一个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后来。他去了趟腾格里沙漠,从此深深地迷上了沙漠——他的“迷”,就是从仙人球入手,想方设法让沙漠彻底消失。

  沙漠危机是全球人都正面临着的巨大危机,各个国家都关注着它。但解决它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估计没人会真的在这上头花心思,除了我的爸爸。

  他辞了职,弄了辆破旧的货车,吹着口哨走了。

  新闻标题上写的,不正是仙人球吗?不正是腾格里沙漠吗?我激动得浑身发抖。拿起手机,我点了好几次,才终于打开了新闻。

  五天前,一支地质勘探队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带安营扎寨,偶然发现了好多仙人球。过了一天,勘探队发现一件神奇的事:每过差不多十分钟,由仙人球组成的分界线会突然消失,每一个仙人球都会毫无预兆地化为飞灰。而同一时刻,在距离原先那行仙人球一米远的地方,一行新的仙人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出。一眨眼,全部仙人球都朝着沙漠内部移动了一米。在分界线两端,又各冒出一个仙人球,于是这条分界线又被加长了两米。在一开始的分界线与那时的分界线间,也就是仙人球移动所经过的地方,既不是属于沙漠的细沙,也不是属于戈壁滩的碎石,而是土壤,像是可以种花种草种树木的正常土壤。这些仙人球就像是一张嘴,硬生生吃下了一块沙漠。

  各个网站的头条都已经被这条惊人的消息占据。有专家猜测,这是某位天才人物的创造,他赋予这些仙人球一种从未有过的向性运动——类似于平常植物身上存在的向光性、向水性这样的向沙性。正是因为向沙性,仙人球的根只在沙子中生长,那位于表层的根全都朝向沙漠内部。这些特殊的仙人球会疯狂地从空气中夺取水分,疯狂地扎根。通过一系列反应,它们的根部会分泌出一种未知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沙子变成了土壤。

  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还有记者对沙漠边上的居民进行了调查采访。一说到仙人球,每个居民都立刻提起一个怪人。他在两年前搬到那儿,几天前才刚离开。他要么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要么一整天待在沙漠里头。最奇怪的是,他的家门前总扔有一大堆怪异的仙人球。有的大如西瓜,有的表面泛紫,有的长满密密麻麻的尖刺,有的像胀破的瘪皮球。虽然过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被清理干净,但用不了多久,又会有新的仙人球垒得像小山一样。

  唯一遗憾的是,怪人居住的地方已经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了。由于从来不交流,也没人知道那怪人的名字。不过,根据居民们的描述,他们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合成了一幅肖像。那个人的容貌,和我记忆中的爸爸——好吧,说实话,一点儿也不像。

  但不管怎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我的爸爸。他完成了研究,此刻正在赶回家的路上。

  我坐起身,打算先上个厕所,再跑去厨房,把这条新闻告诉正在做早餐的妈妈。从书桌边上经过时,我忍不住看了一眼桌角的沙漏。这只精美的沙漏,是爸爸八年前离开时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我打了个哈欠,伸手将沙漏翻了个个儿。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3月有删改)

  1.小说中梦境与现实交织,新闻报道与“我”的生活穿插,这种构思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我”又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脉络清晰。

  B.当地居民讲述怪人自我封闭,不善言谈,来去无踪,表现了“爸爸”的行为怪异,不被当地人理解。

  C.文中对“我”多处运用动作、心理描写,准确细腻又鲜活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新型仙人球研制成功的反应。

  D.小说以“我打了个哈欠,伸手将沙漏翻了个个儿”为结尾,蕴含着我对“爸爸”的浓重的思念之情,使小说意蕴更加深厚。

  3.“疯狂的仙人球”作为小说标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杨渡《疯狂的仙人球》【答案】

  1.①情节上,梦境与新闻报道相互照应,介绍了爸爸为了研究仙人球离家八年,并终获成功,使故事更加完整。

  ②人物上,表现了父亲对科学的执着,献身事业舍弃小我,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

  ③主题上,一方面刻画了科学家的当代形象,并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之情:一方面也传达出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使主题内蕴更加多元。

  ④艺术效果上,使小说描写更加真实,故事更具张力。

  2.D【解析】“浓重”错,“意蕴更加深厚”错。

  3.①“疯狂”,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标题一语双关,“疯狂”,一方面指新型仙人球的生长速度快以及快速消灭沙漠的过程。另一方面指“爸爸”为研制这种仙人球舍家忘我的疯狂献身精神。

  五、孙犁《丈夫》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釆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三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磕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1.孙犁的小说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实”,请简要分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实”。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正在紧张进行。

  B.“还记得爹吗?”“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娘笑了。这笑,既有看到孩子聪明可爱的欣慰,又有丈夫参加抗日队伍的自豪。

  C.“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荣耀”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

  D.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而是写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题材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

  B.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例如“大姐的女婿好赌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对比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暗含了作者的情感。

  C.小说结尾写“媳妇当然更快活”和开头相呼应,和女主人公先前的郁闷情绪形成对照,又向读者透露了丈夫的音讯。

  D.小说多次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她”和儿子、和丈夫以及和大姐的对话等,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符合人物的特征。

  4.小说以“丈夫”为题,围绕“丈夫”展开叙写,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丈夫”的形象特点。

  五、孙犁《丈夫》【答案】

  1.①环境的真实。豆叶带污泥,发臭气。日本黑心淹老百姓,黑豆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这是农家生活,也是女主人公生活的环境。②情境的真实。文中“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都很符合农村妇女的真实的心理。③情感的真实。小说开头女主人公因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结尾收到信的欢喜,公公收到信的“痛快”等,都很真实。④形象的真实。文中三位女性“比女婿”的神态、语言、心理等,真实生动。

  2.C【解析】C.“‘荣耀’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错误。不是“虚荣”,而是光荣。

  3.D【解析】D.“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错误。文中的对话具有生活气息,谈不上“雅”。

  4.①勤奋上进,思想进步。他热爱读书,踊跃参军。②为国奉献,不怕吃苦。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有情有义,关爱家人。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给亲人写信。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