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强基计划面临着双重孤独和双重焦虑
如果强基计划核心的游戏规则不发生改变,那么,2020年强基计划的反转2021年会在全国各地的高校、高考考生中再次重演一次。
对于参与强基计划的高校而言,没有什么赢家和输家。虽然强基计划提出,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那么,有高校在15%评价中有成熟的评价模式吗?很难!36所带头大哥高校谨小慎微,没有相关的调研和数据表明,被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符合高校基础学科选拔的“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在录取时执行的是分数逻辑。15%自主招生权只是一个形式概念,这个具有变革的概念,在招生具体实践中成为招生程序中聋子的耳朵。
强基计划的意义并不在招生权的使用上,而是背后复杂的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步子迈得太大。是否招收到一个符合强基计划“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考生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旦某个考生被录取引发社会对强基计划不信任,整个强基计划将会遭遇灭顶之灾。
这是强基计划难以跨越的悖论。
对于考生而言,强基计划最诱人最具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恰恰是被大多数考生忽略。大多数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并不是对某些基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是考多少分能被什么样的大学录取。高中教育阶段的确有“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但其数量微乎其微,要是达到36所高校设置的分数标准,更是凤毛麟角。
高校和考共同生面临的双重孤独和双重焦虑是必然的。
一方面,高校需要考生填报强基计划是出自真爱,真爱某个高校,真爱某个基础学科。但很多考生不是出自真爱,为了吸引考生报考,很多高校非常荒谬地在强基计划里实施了专业调剂,目的是为了减少双重孤独的尴尬。所以高校会焦虑考生不填报,焦虑考生没有达到填报基础学科专业类的分数。
另一方面,高考考生可能会对某高校出自真爱,对某些基础学科出自真爱,但是他的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要求,他们会处于孤独中。对高校和基础学科没有真爱的高考考生,就是凭分数领先的优势被强基计划录取,他们同样是孤独的,因为他面临的是他不喜欢的高校和不喜欢的专业,这种孤独很可怕。为了躲避这种孤独,一些上线考生采取两种逃避的措施,第一种,达到了某高校的调档分数线,但不填报强基计划基础学科的专业类,填报其他专业;第二种,填报了A高校的强基计划,但高考分数超出预期,他会选择梯度相对高的B类高校的普通专业类,放弃了A高校的强基计划。所以,高考考生的焦虑核心依然是高考分数,同时他会焦虑他未来在强基计划的专业是否适应。
所有参与强基计划录取的高校如何缓解双重孤独和双重焦虑,这是2021年强基计划必然面临的问题。
因此,2021年的强基计划的游戏规则或许会发生改变。下一篇文章,我会酌情分析强基计划录取规则的趋势。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