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祝2020考生备考强基计划顺利
2020强基计划
2020年高考在全国人民的戮力同心下,克服重重困难,落下帷幕。但新的战斗正如火如荼,预祝评卷招生工作圆满顺利,预祝2020年新政策“强基计划“能够开门红。
强基计划元年,全新的政策,全新的尝试,让我们一同回顾强基计划相关政策,为2020年强基计划备考助威,为拉开2021年强基计划拉开帷幕做好准备。
Q1·
重要时间节点回顾
因疫情影响,教育部决定高考时间推后一个月,随之强基计划所有时间节点相应推迟一个月,所以,2020年强基计划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分别是:
2020年5月初
高校公布招生简章
2020年5月底前
考生网上报名
2020年7月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2020年7月25日前
各省(区/市)提供高考成绩
2020年7月26日前
高校确定入围学校考核学生名单
2020年8月4日前
高校组织考核
2020年8月5日前
高校根据学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成绩综合考量,择优录取
Q1·
政策解读
取消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对于相关部门、高校、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依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一文,接下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对强基计划进行解读。
指导思想和原则:
强基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 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2.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形成改革合力。
4. 促进考试公平公正,切实保障考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强基计划定位:
关于强基计划的定位问题,教育部的意见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学生的定位: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
2. 对于招生领域的定位: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3. 对于学科的定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
4. 对于计划发展的动态化调整意见: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招生学校、学科、规模的确定:
由部分高校综合考量国家需求、学校学科优势、各省市学生状况等各种因素,按“一校一策“的原则,决定招生专业、规模、各地区招生指标等,并报教育部研究确定,之后加以施行。
招生办法:
就教育部出台政策来看,有以下两种方式:
1. 高校制定强基的招生和培养方案,并向社会公布,之后按照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按此意见,参加强基计划招生,考生需要在高考前向高校提出申请,并在高考后接受高校的综合考评。
2. 针对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需制定破格录取的办法和标准并向社会公示。在高考后,经过学科领域专家的严格考核、高校招生组审定、生源地招生委员会批准后破格录取。原则上考生的高考成绩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
由此看来,参加强基计划招生,我们在需要在保证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就各高校综合素质的考核标准做相应的准备。
培养模式:
对于强基计划招收进入高校的学生的后续培养,教育部指出要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方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校学习: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2. 未来发展: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未来可在本学科进行深入发展,也可以尝试交叉学科的其他领域。
3. 科研方面: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的理念。
4. 考查方式:对学生综合考察、科学分流,建立动态的进出机制。
5. 就业:积极进行就业指导,为关键领域储蓄后备人才。
意见还指出,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招生和培养工作。
其它:
在强基计划施行的过程中,教育部指出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高校的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监督和监察机制,切实保障考生的权益。
强基计划培优中心的笔试培训已完成一半,如想参加后续的笔试和面试培训课程,就请火速加入我们吧,强力助你备考,冲刺梦想学府!
详情请阅读:
最后,祝愿所有参加2020强基计划的学子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