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为孩子未来的学业计划作选择
01
今年寒假,我和同伴到新加坡游玩,结识一位女士。她在新加坡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留在新加坡工作,先生是美国医药公司派驻新加坡的的研究人员。闲谈中问及他们对孩子未来的学业规划,她淡淡地说:“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在新加坡读,高等教育阶段去美国读。”
我不禁咋舌。作为一位教育从业者,我深知这是教育资源的顶级配置。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在亚洲执牛耳,多次在PISA考试中居亚洲第一、全球首列;美国的高等教育也颇拿得出手,2019年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中前十名大学有八所位于美国。
更令我感叹的是,所谓教育资源的顶级配置,可能跟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是线性关系。并不是越富有的家庭,越能为孩子配置好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需要跟随父母,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并不是把TA丢到一个教育发达国家/城市就算了。家庭的教育意识、自由迁徙的程度与孩子的求学之路有莫大的关系。能为教育做自由抉择的家庭恐不多见。
02
转眼又到一年暑假,又一次开始面对焦虑的父母们的问题: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国读书?要不要学竞赛?中考高考语留学考试如何抉择?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还是外国月亮圆又圆?我在网上还看到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如果是个女儿,要不要送她出国留学?
我能感受到这些家庭多么迫切地需要一个具体而翔实的答案,一个有分解步骤的操作说明,一个范本充分的用户点评。作为一个假老练,我觉得在直接跳到具体问题的解答之前,我们有必要后退一步,梳理一下我们对未来学业规划的思路。
03
我们身处在什么样的时代?
混迹于经济论坛、教育论坛、人工智能论坛的各路人马已经有关于此话题丰富详尽的阐述、预测与警示,不在此耽误读者的时间。
04
家庭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与设想?
每个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设想,每个设想代表着家庭不一样的价值观。价值观没有高下之分。一个家庭如果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了解在此价值观下对孩子的期许,并辅以家庭可以提供的条件,就是为孩子提供了一条匹配的道路。匹配比什么都重要。
举几个例子:
家庭A,自述有遗传疾病,家庭成员很多寿命不长,因此他们希望孩子简单快乐、享受人生,不做一切有风险的选择;
家庭B,父母均是教育者,他们认为,家庭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可以用于孩子接受教育,不需要这笔教育资金有任何回报;
家庭C,父母做一点小生意,为孩子投资了一个门面。他们希望未来的门面收入为孩子带来生活保障,孩子无需在人生再经历他们所经历的颠簸;
家庭D,父母有家族企业,希望孩子读名校、读商科,广结人脉,将来接管家族企业;
家庭E,父母均是留学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希望孩子未来就读常青藤,一路读到博士,未来从事科研;
家庭F,父母变卖一套房产作为孩子出国留学的资金,期望孩子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依傍,期待教育投资有合理的回报。
这些例子可以无限地列举下去。
虽常有高中生推翻家庭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决心自己走自己的路。更多的时候,家庭里的各成员选择了一条与其设想相匹配的道路。以上述的家庭F为例,家庭需要让上百万的出国留学资金取得合理的回报,于是选择就读国外的护理专业或是在国外考取飞行员。护理专业在有的家庭看来可能不够“体面”,但在国外往往可以高薪就业;国外考取飞行员往往对视力、身体条件没有严苛的要求,而飞行员回到国内民航就职往往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
很多家庭在为孩子规划时都一下子问到“How”:怎么选?怎么办?多少钱?这些问题都该问,只是在问之前,可以先问“why” 和“what”:我们这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期望?
05
家庭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资金、环境、社会关系、导师、精神指引….都是,但也不全是。可以摘一个踮脚够得到的果子,不要摘一个需要跳起来才够得着的果子。
06
结束前我想讲讲自己的故事。
90年代末参加高考前夕,我的户籍在重庆,而我在四川就读。我的父母面临一个选择:迁回原籍重庆参加高考,或是将户籍迁至四川参加高考。我的父母听人说:你们家孩子成绩好,转学到重庆被别人冒名替考怎么办?于是我父母选择了后者。
二十年后回头看,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的父母因为一个人的“危言耸听”,一个小概率事件,忽略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背景:九九年重庆直辖,同样的高考题,重庆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比四川考生低10多分。
这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个体的决定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下来考虑。
我对父母当年的决定毫无怨言,我只是客观地做一个案例分析,毕竟他们还为我做了无比明智的选择。我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他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家的孩子要读书、考大学。于是在那个中师中专很吃香、认识的人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了我应该要读高中,并且不惜辞去他们原本的工作,带我到更大的地方去读高中。他们为他们的设想与期待创造了条件。
十几年后,我考上了H大(面露得色)结果子的时间长了点,还算结了个大果子。
07
不必一定为孩子做一个“zui.好”的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囿于时代、信息以及我们自己的认知;也没有“zui.好”的选择,教育是一锅汤,家庭、学校、社会都在共同熬煮,不知道最后是什么味道。不焦虑、不比较,先想大问题,再想小问题,做与自己家庭价值观、家庭条件相匹配的选择。
原创: Li Wu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