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复试政治核心考点
同学们开始准备复试了吗?小助手整理了关于复试政治的内容,接下来每天都会推送有关2021考研复试政治内容,帮大家快速串联重要知识点,助你一战成研。内容很重要,建议转发收藏!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的基本类型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wei/yi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五)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认识:其一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其二是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七)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八)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第二个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九)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wei/yi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wei/yi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wei/yi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wei/yi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的条件性,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六)价值及其基本特征
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现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2.价值的特征: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七)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志的影响;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八)价值与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
(九)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活动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实现主观与客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这种统一,归根到底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密切结合起来。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出不同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人类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其历史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
(2)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杜会基本矛质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其他动力
1.革命是阶级斗争的zui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二)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